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通过分析他的五部重要作品,我们将深入了解巴赫的天才之处,探索他音乐的传承,并揭示其艺术造诣的深度和广度。从展现巴赫轻松一面,反映18世纪莱比锡咖啡流行(及其被认为的危害)的《咖啡康塔塔》(BWV 211),到被小提琴家敬畏和恐惧,可能源于个人悲伤的《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BWV 1004),巴赫的作品囊括了多种风格和情感。
1. 《咖啡康塔塔》,BWV 211
巴赫在莱比锡担任圣托马斯教堂的音乐总监期间,也参与了该市的世俗音乐表演团体“音乐学院”(Collegium Musicum)。该组合于 1702 年由格奥尔格·菲利普·泰勒曼(Georg Philipp Telemann)创办。巴赫于 1729 年担任音乐学院的指导,并定期在当地咖啡馆“齐默曼咖啡馆”(Zimmermannsches Kaffeehaus(Café Zimmermann))进行表演,这是一家针对莱比锡绅士的社交咖啡馆。
这首创作于1732年至1735年间的康塔塔,展现了巴赫“更轻”的一面,也是他当时流行形式才华的另一个例子(虽然他没有创作过歌剧)。上面的舞台版本是一部微型喜剧歌剧,讲述了脾气暴躁的父亲施伦德里安(Schlendrian)责怪女儿莉斯琴(Lieschen)爱喝咖啡的故事。通过巧妙的策略和赤裸裸的反抗,莉斯琴对咖啡的爱恋仍在继续。如果巴赫要创作歌剧,它会像《咖啡康塔塔》一样(听起来和看起来)。
在这首康塔塔的表面之下,还蕴含着比女儿反抗父亲的咖啡习惯更深层的意义。首先,这首作品也讽刺了18世纪莱比锡咖啡馆的疯狂流行,想想那些避开妻子的丈夫或为了去咖啡馆而请假的男人。其次,施伦德里安象征着莱比锡社会中的一些人,他们认为咖啡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这是一种应该戒除的坏习惯。
2. 《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中的《恰空》,BWV 1004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恰空》是独奏小提琴音乐世界的顶峰之作。巴赫没有记录下创作这首组曲的原因。它可能是作为教学作品,用于指导小提琴家学习对位演奏的艺术。就像《赋格的艺术》一样,它可能从未打算用于公开表演。
《恰空》是《D小调第二无伴奏小提琴组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前面的每个乐章都是以巴洛克时期组曲中常见的舞蹈形式创作的。虽然人们不会将《恰空》中严肃的音乐与“舞蹈”联系起来,但它仍然是一种舞蹈形式。
考虑到这首作品的长度,对于巴赫的创作而言,它异常地长。虽然他创作过时长超过一两个小时的大型作品,但它们是由较短的乐章组成。而《恰空》根据演奏者的风格和速度,持续时间在 12 到 15 分钟之间,与前面的四个乐章一样长。
总体的结构很简单:它以一个持续四个小节的乐句开头,宣示了这首作品的主题。接下来是 64 个持续四个小节的“变奏”。每个变奏都始于主音和弦(D 小调或 D 大调),并回到主音(音阶的第一个和弦)。虽然这听起来可能很静态和枯燥,但巴赫以多种方式变换了这个简单的主题。当节奏变得更加复杂时,你听到的和声就会变得更简单,反之亦然。
巴赫《恰空》的原稿,创作于1717-1720年。来源:巴赫数字
在第 34 个变奏中,情绪从阴郁变为 D 大调的欢乐和活泼。从一个简单的“变奏”开始,它在强度上不断提升,然后回到最初的 D 小调调号。最后几个“变奏”是其中最复杂的,直到开头的主题作为作品的结束。
巴赫没有采用线性渐进的方式,而是使用多种技巧推动音乐向前发展:一些主题成对出现,另一些主题以更大的组群连接。有时,旋律理念跨越乐句边界,你直觉上感知到的东西与四个小节的乐句结构并不匹配。
巴赫画像,由伊利亚斯·戈特洛布·豪斯曼(Elias Gottlob Haußman)绘制,1748 年。来源:莱比锡巴赫档案
历史学家推测,巴赫是在旅行回来后,得知他的第一任妻子、七个孩子的母亲玛丽亚·芭芭拉(Maria Barbara)去世后,创作了这首作品。也就是说,《恰空》创作于 1718 年至 1720 年之间。巴赫从卡尔斯巴德(Carlsbad)旅行返回克滕(Cöthen)。在此期间,玛丽亚·芭芭拉突然病倒,在他回来时已经下葬了。他没有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悲伤,所以《恰空》被认为是哀悼的一种形式。这可能是真的,也可能只是个传说。然而,这首作品的情感力量是令人震撼的,正如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给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的信中写道:“在一个单一的五线谱上,为一种小型乐器,这个人写下了整个世界最深沉的思想和最强大的情感。如果我以为我能创作,甚至构思出这首作品,我敢肯定,过度的兴奋和惊天动地的体验会让我陷入疯狂。如果没有最伟大的小提琴家,那么只在脑海中倾听它的声音也是最美好的享受。”
无论创作这首重要作品的原因是宗教信仰、哀悼还是教学作品,你都可以期待被这首作品所感动。
3. 《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46-1051
可以将《勃兰登堡协奏曲》看作是巴赫音乐速成课,每首《协奏曲》都为不同口味的听众提供了期待。与标准协奏曲不同,《协奏曲》中没有独奏者与管弦乐队一起演奏,而是使用不同的乐器组作为独奏者。
《勃兰登堡协奏曲》可以被看作是巴赫送给勃兰登堡侯爵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Cristian Ludwig)的“音乐简历”或“名片”。巴赫在 1721 年 3 月 24 日的原稿中将这组作品描述为“六首由多种乐器演奏的协奏曲”。
令人遗憾的是,侯爵的宫廷没有演奏这首重要作品所需的乐器力量。也有可能这首作品从未在柏林的勃兰登堡宫廷演奏过。这首优秀的音乐简历也没有让他获得宫廷音乐家的职位。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BWV 1046
与其他五首协奏曲不同,第一首协奏曲最为繁复,包含四个乐章。它是舞蹈组曲元素和意大利风格协奏曲元素的组合。舞蹈组曲的元素表明它可能是从早期作品(可以追溯到 1713 年)改编而来。
第一和第三乐章都是快板(Allegro),缓慢的第二乐章夹在中间。但是,第四乐章是法国风格的:它使用了小步舞曲和三重奏形式。巴赫再次对这种形式进行了改编,在两个对比鲜明的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之间插入了一段波兰舞曲(Polacca,波兰舞曲或波兰舞曲)。
巴赫的另一个大胆决定是在第一个三重奏中模仿了他的当代音乐家让-巴蒂斯特·吕利(Jean Baptiste Lully, 1632-1687),使用了吕利歌剧中常见的两支双簧管和一支巴松管的编制。第二段三重奏(在波兰舞曲之后)则采用了两只圆号(这是这组协奏曲中唯一一首使用圆号的协奏曲)和一支双簧管。波兰舞曲只使用了弦乐器和通奏低音(通常是羽管键琴)。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BWV 1047
在 F 大调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中,小号、长笛、双簧管和小提琴的独特组合占据了舞台的中心。虽然在巴赫的时代,这种组合并不罕见,但这首音乐包含了许多技术难题和复杂的写作技巧。
第一和第三乐章中小号部分的高音部分对于侯爵宫廷的演奏者来说非常困难,因为巴洛克小号是无阀的,与现代小号不同。由於乐器独特的构造,需要出色的呼吸控制和演奏技巧才能产生纯净的音调。
由于小号只能演奏大调,所以在第二乐章中没有出现,这在巴洛克协奏曲中是惯例。第二乐章将主要的音乐理念交给了独奏小提琴,随后由双簧管接手,最后是长笛。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BWV 1048
巴赫的第三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开启了一个独特的声音世界。它完全是为弦乐管弦乐队而作的,包含三把小提琴、中提琴和低音提琴,羽管键琴也提供了伴奏支持。这首协奏曲的编制很独特:它缺少缓慢的中间乐章。相反,一个以小调进行的和弦进行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直到第三和最后一个乐章。
第一乐章很像弦乐管弦乐队成员之间的一次音乐对话。旋律和理念不断交换,短暂的独奏不断出现,乐器组遵循着呼应的模式(一个理念由独奏者或乐器组提出,由另一个乐器或乐器组回应)。第三乐章遵循与第一个乐章相同的模式。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BWV 1049
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吸引潜在的雇主,巴赫创作了这首 G 大调的协奏曲,它是独奏协奏曲和协奏曲的混合体。在这里,独奏者是小提琴和两支回声长笛(很可能是高音长笛),而弦乐器和羽管键琴演奏着“丰满音”(Ripieno)。
第一乐章中小提琴的独奏部分很像一部独奏协奏曲。在第二乐章中,长笛成为焦点,全管弦乐队为其伴奏。指挥家尼古拉乌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推测,这两支长笛(回声长笛)可能是为了在第二乐章中产生回声效果而使用的。它们在第一乐章结束时离开座位,要么在后台演奏,要么从房间的另一个地方演奏。
最后一个乐章展示了巴赫对对位法的精通,在那里,由中提琴演奏的活泼的赋格被小提琴再次占据了舞台的中心。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BWV 1050
这首倒数第二首协奏曲采用了新兴的独奏协奏曲风格,横笛成为了主角。除了横笛之外,小提琴和羽管键琴也在第一乐章中以独奏者的身份突出出现。
这首协奏曲也被认为是键盘协奏曲的重要先声,其中键盘乐器的地位超越了伴奏的角色。在缓慢的中间乐章中,巴赫探索了横笛的表达能力。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法国风格和意大利风格再次交替出现。一个优雅的法国吉格节奏开启了这个乐章,并与活泼的意大利节奏相结合。
《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BWV 1051
这组协奏曲的最后一部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观察巴赫世界的独特视角。它与当时的其他协奏曲不同,它没有将小提琴包含在管弦乐队中。相反,巴赫使用了像中提琴和低音提琴这样的“新型”乐器,并将其与“老式”的维奥尔琴和大维奥尔琴相结合。
总体的音调是温暖的,但音高也略低,让听众想起 17 世纪英国的维奥尔琴合奏。第一和第三乐章充满活力,就像一场“老式”乐器与“新型”乐器之间的音乐对话。中间乐章营造了一种三重奏奏鸣曲的织体,两个中提琴与通奏低音(羽管键琴)一起演奏,低音提琴演奏着通奏低音的低音线的装饰版本。
4. 《音乐献礼》,BWV 1079
《音乐献礼》献给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腓特烈大帝,1712-17886),他在波茨坦宫廷与巴赫的会面中向巴赫提出了一个主题。这个挑战首先是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巴赫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下一个挑战是使用同一个复杂的主题创作一个六声部的赋格。巴赫回应国王说,他需要对乐谱进行加工,然后再寄给国王。最终的作品就是《音乐献礼》(Das Musikalische Opfer)。
巴赫超越了国王的挑战,创作了两首“里切卡”(Ricercar),它们分别以与声部数量相同的五线谱写成:一个三声部的赋格和一个六声部的赋格。此外,还有十首卡农,包括著名的“蟹行卡农”(Canon cancrizans),它以两个声部写成。蟹行卡农使用了同一个主题,但它同时向前和向后演奏。
5. 《戈德堡变奏曲》,BWV 988
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是他最著名和最受欢迎的键盘作品之一,它被用在了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中(这也是汉尼拔·莱克特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与他的许多作品不同,《戈德堡变奏曲》是在巴赫生前出版的。
在巴洛克时期,人们认为像这样的音乐可以提升精神,这一事实被今天的音乐治疗师应用于他们的实践中。这个理念被称为“gemüths-ergetzend” (提升情绪) 的音乐。
这首作品建立在简朴的低音线的基础上。巴赫将自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1567-1643)时代以来就为人熟知的“基本”低音线与他更为现代的理念相结合,创作了一首融合了传统、创新和装饰旋律的作品。当巴赫将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时,我们就看到了古老与新潮之间的交替。一些变奏,比如第 10 和第 22 号,以其严格的对位赋格而闻名(赋格是巴赫擅长的另一种形式)。另一些变奏,比如第 25 号变奏,则探索了深邃的情感深度,很像《恰空》那样。
这首作品最初是为一台双键盘羽管键琴而作。当在现代钢琴上演奏《戈德堡变奏曲》时,有时会遇到一些技术挑战,因为手需要在没有第二个键盘的帮助下交叉。与《平均律键盘曲集》中 24 首前奏曲和 24 首赋格(分为两卷)的严格、近乎学术性的性质不同,《戈德堡变奏曲》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巴赫音乐世界和充满情感的世界之路。
结语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雕塑,由马克西米利安·冯·维尔德曼(Max von Wildnmann)创作,1863 年。来源:莱比锡巴赫档案
这些世俗杰作展示了巴赫的多才多艺、创新、信仰(他是一位虔诚的路德教徒)和情感深度。从轻快活泼到《戈德堡变奏曲》中各种情绪的表达,再到《恰空》中对情感的深刻探索,巴赫的音乐不断地激励着听众,并使他们着迷。每一首作品都是他对音乐史的无与伦比的贡献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