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内战(1975-1990)是一场错综复杂的冲突,吸引了世界各地国家的广泛关注和行动。这场战争最初是各派别之间政治和宗教分歧引发的,最终演变成一场血腥的内战,造成多达15万人丧生。
尽管黎巴嫩的政治局势经常发生变化,各派别也经常改变立场,但外部势力的介入却使黎巴嫩成为苏联和美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他们利用黎巴嫩彼此对抗,并在已经饱受暴力之苦的黎巴嫩人民身上测试其意识形态的力量。
背景
一个被毁坏的墓地。来源:Luc Chessex / CICR via Wikimedia Commons
黎巴嫩内战是民族宗教紧张局势的顶峰,这种紧张局势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开始了。1860年,当该地区由奥斯曼帝国统治时,基督教和德鲁兹派之间爆发了战争。大规模屠杀,特别是针对基督教徒的屠杀,发生了,冲突蔓延到叙利亚,促使法国领导的干预来平息暴力。
随着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法国接管了该地区,并对基督教马龙派提供政治支持。1926年,黎巴嫩共和国成立,并通过议会制度建立了一个民主国家,并通过了一部宪法。尽管如此,该国并未完全独立,而是作为法国控制的委任统治的一部分存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黎巴嫩被盟军占领,并于1943年宣布完全独立。当法国于1946年离开时,马龙派掌权,但为了平息任何宗教紧张局势,议会席位中为穆斯林保留了一定配额。根据法律,总统由基督教徒担任,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长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
然而,人口动态将在未来几年发生巨大变化,因为以色列建国的授权得以实现,巴勒斯坦人逃往黎巴嫩北部,增加了该国的穆斯林人口。
卡米尔·香农。来源:亚马逊
这些发展加剧了宗教团体之间的敌意,以及1958年该国穆斯林人口试图迫使黎巴嫩加入由埃及和叙利亚组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叛乱。总统卡米尔·香农请求美国提供帮助,声称共产主义者试图接管政府。
在(基督教)法朗吉党民兵的支持下,僵局被打破。法朗吉党民兵扫清了障碍,确保了香农的权威,以及他们自己的更多政治权力。
战争避免了,但这场马龙派基督教徒的胜利加剧了后来在1975年爆发的内战的紧张局势。
香农建立了一个安全机构来巩固他的控制,但事实证明这个机构腐败且越来越残暴,增加了再次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更糟糕的是,巴解组织游击队在黎巴嫩境内的营地活动,吸引了以色列人的注意,他们对黎巴嫩南部进行了突袭。1968年,以色列军队对贝鲁特机场进行了突袭,引起了国际关注。
1970年,香农失去了对权力的控制,一个极端的马龙派基督教徒苏莱曼·弗朗吉耶被选为新总统。随着这一发展,黎巴嫩内部的派别被推向了军事主义的新高度,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武装自己,为不可避免的冲突做准备。
派别
“为了黎巴嫩的阿拉伯主义”,黎巴嫩阿拉伯军队(黎巴嫩民族运动的一部分)的海报,1975年。来源:阿里·卡扎克收藏/巴勒斯坦博物馆数字档案馆
黎巴嫩内战是一张错综复杂的派别间斗争网络,各种团体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团体联合起来以取得胜利。
一方以民族主义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为特征。该组织由黎巴嫩阵线组成,黎巴嫩阵线是一个包括法朗吉党在内的各种势力的集合。与他们结盟的是南黎巴嫩军队、以色列以及自由黎巴嫩军队,后者是政府控制下的正式黎巴嫩军队的分裂派别。
由卡米尔·香农建立的民族自由党也拥有自己的军事部队,只有500名士兵,名为“虎民兵”,他们参加了黎巴嫩阵线一方的战争,直到1980年。
反对民族主义的是泛阿拉伯穆斯林运动,它也代表左翼,并从伊朗和朝鲜获得国际援助。该运动的核心是黎巴嫩民族运动(LNM),这是一个由左翼和亲阿拉伯政党和组织组成的松散联盟。它由德鲁兹派领袖卡马尔·朱姆布拉特领导,直到他于1977年遇刺身亡。领导权随后传给了他的儿子瓦利德·朱姆布拉特。
1982年,黎巴嫩民族运动解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名为“贾穆尔”的地下民兵组织。
什叶派穆斯林阿迈勒运动民兵在与德鲁兹派非正规军作战。来源:维基百科
叙利亚也加入了对抗巴解组织的行动。因此,叙利亚开始支持马龙派民兵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救亡阵线,这是巴解组织的一个分裂组织,指责巴解组织“投降”。加入这个交战团体的是阿迈勒运动,这是一个以什叶派为主的组织,成立于为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争取权利。
1978年,驻黎巴嫩联合国挪威军队。来源:Odd Steinar Tøllefsen / NTB
与此同时,黎巴嫩武装部队,黎巴嫩的正式军队,试图重新控制局势,并得到联合国以及来自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的维和部队以及阿拉伯威慑部队的支持,阿拉伯威慑部队是由阿拉伯国家组成的维和部队。
战斗开始
1976年,贝鲁特街头的巴勒斯坦战士。来源:凯瑟琳·勒鲁瓦
1975年春天,LNM和法朗吉党之间发生了冲突。随着冲突的逐渐升级,4月13日,身份不明的枪手在贝鲁特的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地区开火,造成4人死亡,其中包括2名法朗吉党成员,这是战争爆发的主要导火索。几个小时内,法朗吉党人做出了回应,杀害了30名乘坐公共汽车的巴勒斯坦人。这引发了贝鲁特全市的冲突,被认为是黎巴嫩内战的开始。
轻武器射击声在贝鲁特的各个街区响起,伴随着狙击手和炮火的轰鸣声。12月6日,后来被称为“黑色星期五”的一天,法朗吉党人在贝鲁特各地设立了路障,检查人们的宗教信仰身份证明。许多巴勒斯坦人和穆斯林当场被处决。
1976年初,双方的大规模屠杀导致穆斯林和基督教徒大规模外逃,他们分别在基督教和穆斯林控制的地区寻求庇护。
1月22日,叙利亚人调解了一项和平协议,试图控制巴解组织,并试图控制宗派暴力。尽管如此,暴力行为仍在升级,叙利亚人派兵进入。
1976年的巴勒斯坦战士。来源:凯瑟琳·勒鲁瓦
最初,叙利亚人攻击了LNM和巴勒斯坦军队,并与与以色列结盟的马龙派军队站在同一阵线。8月,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屠杀。在叙利亚的支持下,马龙派人在贝鲁特的泰尔扎阿塔尔难民营屠杀了1000多名平民。
9月,巴解组织发动攻击,控制了阿希亚镇,迫使基督教居民逃离。同月,阿拉伯威慑部队成立,授予叙利亚在黎巴嫩部署4万名军队的权力,任务是为该国带来和平。
随着战斗在贝鲁特继续进行,“绿线”出现了,将东部的基督教徒与西部的穆斯林隔开。它之所以被称为“绿线”,是因为它是一条静态的前线,那里无人居住,因此大自然接管了,植物开始大量生长,使前线变成了绿色。
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主要目标是以色列,他们对该国北部发起了越来越多的跨境袭击。随着叙利亚支持基督教民兵对抗巴解组织,以色列感到足够安全,可以发动自己的入侵,以根除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存在。
这引发了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UNIFIL) 的创建和部署,对以色列施加压力,要求其撤军,并重新建立对黎巴嫩南部的政府控制。
1982年至1990年
1982年的贝鲁特。来源:James Case / Store Norske Leksikon
黎巴嫩内战中最重要和最暴力的事件之一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尽管这次行动的公开目标是清除巴解组织基地,但以色列越过了最初的计划,一路向北抵达贝鲁特,包围了这座城市。维和部队的行动促使各派别达成了一项协议。随着巴解组织在黎巴嫩面临严重威胁,各方同意将巴解组织民兵从黎巴嫩撤走,并将巴解组织总部迁至突尼斯。叙利亚军队也同意撤军。尽管有这一发展,许多巴解组织军队仍然留在黎巴嫩,并继续战斗。
然而,这并没有结束战争,因为权力真空为激进组织提供了空间,让他们取而代之。这些组织中最突出的例子是伊斯兰什叶派组织真主党,该组织已经发展到庞大的规模。
在黎巴嫩政府中,黎巴嫩民兵组织卡塔伊卜的领导人巴希尔·格迈勒于1982年8月23日当选为黎巴嫩总统。9月14日,他遇刺身亡,新一轮的暴力浪潮席卷该国。
1982年以色列国防军在黎巴嫩的军队。来源:公共领域/维基百科/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办公室
从9月16日至18日,在沙提拉难民营和附近的萨布拉地区,以色列国防军的支持下,法朗吉党人屠杀了数千名巴勒斯坦人。
尽管以色列军队的存在具有暴力性,但以色列国防军的军队 presence 在数个相互交战的激进组织之间建立了一个缓冲区,因此当以色列国防军从贝鲁特南部的舒夫地区撤军时,德鲁兹派民兵趁机发动袭击,攻击马龙派民兵,这被称为“山地战争”。
在西方媒体中,冲突的焦点将集中在1983年和1984年针对美国和西方利益的自杀式袭击和爆炸事件。数百名美国和法国军人丧生,导致这两个国家于1984年撤军。
1982年萨布拉和沙提拉大屠杀的受害者。来源:Ryuichi Hirokawa / 阿里·卡扎克收藏/巴勒斯坦博物馆数字档案馆
到1985年,以色列军队已经完全撤军。随着黎巴嫩政府控制力的完全崩溃,该国由民兵派别统治,这些派别对他们存在区域实行控制。
到1988年,政府本身陷入了混乱,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政府,每个政府都声称自己是黎巴嫩的官方政府。
1989年,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沙特阿拉伯设法达成了一项停火协议。这场战争最终结束,1972年选举产生的议员们会面,就新政府的组成达成协议。新的协议旨在反映和代表该国的民族和宗教人口结构,这被称为“塔伊夫协议”。叙利亚军队将在该国停留两年,以确保权力平稳过渡和地面和平。
埃利亚斯·赫拉维,将黎巴嫩带入相对和平时代的总统。来源:Store Norske Leksikon
最后的暴力残余是由黎巴嫩军队的一名将军米歇尔·奥恩控制的,他于1988年11月被解职。他能够保留对政府军残余势力的很大忠诚,并对黎巴嫩阵线发起了自己的战争。
奥恩试图确立控制权的企图在1990年10月结束,当时叙利亚军队对他的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陆地和空中攻击。奥恩被迫流亡。
新政府由基督教马龙派人士埃利亚斯·赫拉维领导,由来自各派别的民兵领导人组成。这确保了该国所有政治观点都得到体现。
政府组建后,赫拉维着手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即在黎巴嫩各地扩大政府控制权,并与对立派别达成和解。
黎巴嫩国旗。来源:motosha.com
黎巴嫩内战持续了15年,造成12万至15万人丧生。尽管暴力极其复杂,并且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因素被卷入其中,但通过协同努力,在希望看到暴力结束的邻国的支持下,和平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