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1929年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至1938年间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经济活力的政策,史称“新政”。罗斯福的政策以“三大支柱”为核心,即金融体系改革、失业救济及经济复苏。
金融体系改革
1929年10月28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黑色星期二”,图片来源:美联储历史
经济大萧条摧毁了美国经济,数百万民众失去工作。美国政府将目光转向银行监管和金融改革。繁荣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在1929年华尔街股灾后戛然而止,这场股灾是历史上最剧烈的经济崩溃之一。1929年10月,恐慌性抛售席卷美国股市,数千万股被抛售。到1932年,股市已经失去了近90%的价值——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民众惊恐万状,纷纷前往银行提取存款,却发现他们的钱都消失了——被投资于股市。许多银行倒闭。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新政推出了一系列银行监管措施,其中《格拉斯-斯蒂格尔法》(1932年)是最重要的举措之一。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共同发起人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和众议员亨利·B·斯蒂格尔,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该法案由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和众议员亨利·B·斯蒂格尔共同发起,旨在将商业银行(对家庭和企业提供信贷)与投资银行(发行交易和证券)分离。这种“华尔街”与“百老汇”的分离有两重目的:恢复公众对证券交易的信心,降低未来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失业救济
大萧条时期的一个食物供应点,图片来源:WGBH教育基金会,PBS
到1933年,美国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超过四分之一的劳动力(约1500万人)失业。经济崩溃的恶果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1932年,南方地区有1300万包棉花滞销;农作物在田间腐烂,数百万头牲畜被屠宰;工业和制造业产量迅速下降。尽管一些农村地区失业率较低,但他们仍然遭受着农业价格暴跌的痛苦。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新政启动了各种救济项目。民用保护队(CCC)为18-25岁之间未婚失业男性提供自愿工作机会。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通过向各州提供现金补助,为失业者和贫困者提供直接救济。
宣传社会保障法案好处的海报,时间不明,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1935年,《社会保障法案》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退休金,为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并为盲人和残疾人提供救济。
除了这些措施外,农业调整法案(1933年)为农民提供财政援助,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提供贷款以防止房屋被没收,国民工业复兴法案(1933年)旨在刺激工业发展,改善工人权利。这些新政举措共同扩展了社会安全网,为普通美国人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救济。
公共工程
新政时期美国公共工程署(PWA)项目的分布图,图片来源: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为了提振经济,为美国人提供工作机会,国民工业复兴法案为经济提供了巨额刺激。公共工程署(PWA)是这一努力的关键部分。
公共工程署通过组织和资助大规模的公共工程项目,在促进美国经济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项目包括建造和升级机场、医院、学校和政府大楼,以及修建道路、桥梁和水坝等主要基础设施。
从1933年到1935年,公共工程署花费了超过33亿美元,在全美范围内建造了超过35500个项目。最常见的项目是街道、公路和学校。著名的大型项目包括阿拉巴马州的班克黑德隧道、洛杉矶国际机场、胡佛水坝、旧金山湾大桥和纽约市的林肯隧道。从1935年到1943年,公共工程署创造了超过800万个工作岗位——它是新政成功的关键因素。
1936年,公共事业署工人正在西雅图金花园公园建造楼梯,图片来源:西雅图市档案馆
与此同时,另一个新政机构——公共事业署(WPA)——在全美范围内启动了各种项目,从建造道路、桥梁和学校到建造公共游泳池、市政建筑、操场和动物园。公共事业署的明确目标是让失业的美国人重返工作岗位。
此外,公共事业署的联邦一号项目启动了一系列项目,旨在为艺术家、音乐家、演员和作家提供工作机会,其前提是艺术家与体力劳动者一样,在公共需要的时候也应该得到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