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4年,一位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的伟大作家、诗人、散文家和哲学家,在1718年改名为“伏尔泰”。《老实人》是他最经久不衰的作品,一部关于一个被逐出家园的年轻人的粗俗、热闹、黑色幽默的故事。他经历了最荒唐的考验和不幸,却仍然找到了生存之道。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伏尔泰的杰作《老实人》称为《如何停止担心生活荒谬的喧嚣,并学会与之共处》。
伏尔泰与理性时代
伏尔泰肖像(1750年),来源:维基百科
事实上,《老实人》的副标题是“乐观主义”,这暗示了伏尔泰在戏弄读者。他以一种讽刺的、调侃的语气回应了欧洲18世纪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即历史学家们称之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不如说是一种广泛的思想革命,它最初是对罗马天主教教会教条主义的信念和僵化的正统信仰的反应——这些信念通常通过教会法来强制执行,并受制于宗教法庭的惩罚。
当然,最臭名昭著的例子是与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有关。伽利略声称地球绕太阳旋转(现代哥白尼模型),而不是相反(古托勒密模型),这让他被送往宗教法庭,在那里他被迫在压力下放弃自己的观点。
然而,伽利略对科学观察和经验理性的奉献,将成为启蒙运动的象征,这在艾萨克·牛顿及其对“自然法则”(最重要的是万有引力)的重大研究中最为明显。大约在同一时期,英国的约翰·洛克和大卫·休谟、法国的伏尔泰和瑞士出生的让-雅克·卢梭等有影响力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家,正在为摆脱教会解释(和政府强制执行的)经文限制的“自由思想”理念和规范开辟一条新道路。
这个世纪的两次标志性政治革命——首先是美国独立战争,其次是法国大革命,并非巧合。这两场革命都可以被看作是启蒙运动对个人自由和平等——“人的权利”——的认可,包括公民免受专制君主统治和宗教的自由。
震撼世界和不合理的事件
1755年里斯本地震,19世纪铜版雕刻。来源:Hakai 杂志
鉴于随后爆发的血腥恐怖统治,法国大革命几乎没有实现其崇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目标。现在看来,伏尔泰对启蒙运动基本信念的失望,似乎预示着《老实人》的命运。因此,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立场是,宇宙是有序的、合乎逻辑的,并且受自然或数学规律支配(尽管我们必须去辨别它们);对于一些思想家来说,它可以比喻地描述为一个无限的、机器般的机制(如一个巨大的时钟),它自行运转——即使最初是由上帝发条并设定好的。
是什么让伏尔泰自己对未来的哲学钟倒退了呢?他的传记作者总是指出1755年11月1日的里斯本大地震——这一事件在欧洲各地产生了字面和比喻意义上的冲击。现代估计表明,这场地震相当于里氏8.5级,伴随有几次余震,并造成5万至6万人死亡。由于地震震中位于海岸外,它引发了海啸,海啸在袭击里斯本并淹没这座城市时,达到6至10米高。
更糟糕的是(如果可能的话),不久之后,一场烈火吞噬了剩下的建筑物,并持续肆虐了五天。这场灾难中最令人悲伤的是,地震发生在 католический 万灵节,这意味着里斯本的数千居民,无论是老少,都在当地的教堂里参加弥撒,结果在里面丧生。
1756年,伏尔泰发表了一首关于里斯本地震的长篇哀歌。在诗中,他呼喊着:“来吧,哲学家们,你们那些高呼‘一切皆好’的人。来观察世界的毁灭……这会是全能的造物主的杰作吗?”当然,这是那些相信创造了世界并俯瞰着人类的上帝的宗教人士,几千年来一直发出的呼喊。他(或她)怎么能允许或造成如此痛苦?而且是在弥撒中崇拜*上帝,全能者*时被屠杀?这世界中的逻辑和正义在哪里?对于伏尔泰和许多其他沮丧的人来说,如果宇宙是一台时钟,它一定有一些松动的螺丝。
七年战争
希罗尼穆斯·波希《愚人船》,约1490年-1500年。来源:巴黎卢浮宫博物馆
尽管不像里斯本地震一样具有灾难性,但七年战争(1756年至1763年)期间在欧洲和其他地方发生的死亡和破坏,显然也让伏尔泰感到震惊。这场冲突主要是殖民帝国之间的冲突,英国和普鲁士(德国)最终战胜了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萨克森的联盟。最终的后果更多地体现在北美,英国成为主要的殖民力量,而法国则基本撤出了北美。
《老实人》的生存故事是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展开的,从第二章开始,保加利亚士兵欺骗了被放逐的年轻天真的人加入了腓特烈大帝的普鲁士军队。当普鲁士人第二天在战场上与法国人遭遇时,伏尔泰开了一枪早期的讽刺。两个军队的国王都让他们的英勇士兵唱“感恩颂”,赞美上帝,在他们随后的“英勇屠杀”中,将有3万人丧生。
伏尔泰的旅行
《老实人》的标题页,以化名出版。来源:维基百科
在个人层面上,伏尔泰的游牧生活——它的曲折、拐弯和被迫的绕道——为《老实人》的狂野的跨大陆旅程提供了一张路线图。虽然他在巴黎取得了剧作家的成功,但在1718年,他被控写了诽谤强大的奥尔良公爵的诗歌,被判处在臭名昭著的巴士底狱关押一年。1726年,由于他挑战一名骑士进行决斗,他被流放到英国两年。
他的浪漫命运也有自己的挫折,最深刻的是他长期爱人去世。到那时,由于他被指控写了诋毁法国或教会的丑闻书籍,他开始在欧洲各国的首都过着无根的生活。虽然在他晚年无疑是名声大噪且富有,但他不再感到巴黎的安全感。1759年,他终于在法国瑞士边境附近的一个山村费内的一个大型庄园里定居下来。这个住所离边境很近,如果他遇到更多法国王室的麻烦,他可以快速逃脱!
正是伏尔泰在费内定居的第一年,《老实人》以匿名的方式出版。正如文学评论家长期以来所指出的那样,伏尔泰的主要主题大大削弱了这个时代光明的智识前景。具体来说,他针对了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哲学,莱布尼茨是许多重要时期思想家之一,他从逻辑和理性的角度看待世界,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于(神圣的)理由之中,尤其是人类。
伏尔泰有时被指责在潘格罗斯这个角色中简化甚至扭曲了莱布尼茨——潘格罗斯是《老实人》油嘴滑舌、迂腐的导师,他对一切的简单解释是,人类肯定生活在“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世界里”,主要是因为它是仁慈的上帝*为*人类创造的。
被驱逐出伊甸园
克里斯托夫·伯恩哈德·弗兰克,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肖像,1695年。来源:维基百科。
潘格罗斯(在拉丁语中意为“满嘴跑火车”)甚至会说,有神圣或形而上学的理由解释为什么天真、坦率(来自拉丁语“纯洁”)的《老实人》被他的叔叔赶出了他的豪宅,因为前者亲吻了库尼根德,他可爱的、丰满的、勤奋的女儿。在接下来的29个轻松的章节中,《老实人》终于与他的真爱团聚,但那是经历了一连串可怕的厄运之后,他穿越了三洲,横渡了一片海洋又回来,才找到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在旅途中,他将遭受人类已知的所有疾病和伤害,其中大多数是由于各种人类残酷、仇恨、偏见、压迫、迷信和无知——或者纯粹的倒霉。
在忠实的仆人卡坎博的陪伴下,《老实人》还会遇到一群衣衫褴褛的不定期的同伴,他们都是难民,遭受的苦难与他一样多,甚至更多。这个可怜的队伍包括一个半瞎的潘格罗斯,他对乐观的态度无法让他免受梅毒的折磨;库尼根德,在被野蛮的保加利亚士兵“强奸”后,似乎死而复生;一个曾经富有的老妇人,讲述了她被贩卖到摩洛哥并被卖入后宫的故事;还有马丁,一个贫穷的学者,他疲惫的悲观主义为伏尔泰提供了一个工具,用来刺破潘格罗斯的愚蠢的乐观。
原型“公路”小说
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被称为伏尔泰(1694-1778)。来源:牛津大学伏尔泰基金会
《老实人》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尽管它对宗教、君主制、战争以及人类状况的亵渎嘲讽,但在语境上,《老实人》有很好的同伴。它紧随几部先锋小说(有时被称为“流浪汉”小说)之后,这些小说也以一个倒霉的英雄的冒险为中心,他通常被迫踏上旅途,与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打交道,无论是好、坏还是荒诞。
这是一种永恒的模式,不仅推动了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1726)和亨利·菲尔丁的《汤姆·琼斯》(1749),而且推进了米格尔·德·塞万提斯的伟大作品《堂·吉诃德》(1605/1615),这本书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长篇小说。
尽管《老实人》及其流浪汉伙伴经历了无数苦难——吊死、鞭打、刺伤,我的天——却上升到一种怪诞的荒谬,但伏尔泰仍然让他的英雄以一个高昂的音调结束旅程,尽管略带忧郁。在君士坦丁堡团聚后,《老实人》和他的伙伴们组成了一个平等的小社区,一起经营着一个农场,每个人都尽着自己的职责。当然,潘格罗斯争辩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为了最后的结果而发生的,如果《老实人》没有像他那样经历过他那地狱般的旅程,他就不会找到他最终所处的位置,在那里他可以吃开心果,并与库尼根德团聚(即使她不再是曾经的美丽少女)。
伏尔泰的新伊甸园
《老实人或乐观主义》,伏尔泰插画的一部分,保罗·克利,1911年
《老实人》年事已老,经历了磨难,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不确定他的导师关于“一切都是最好的”的先验格言。在一个麻烦和眼泪交织的歪歪扭扭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必须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一个家,扎根,并保持忙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总结道:“我们必须耕耘我们的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