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徒和宗教学者长期以来一直对耶稣基督“不为人知”的岁月之谜感到着迷。路加福音 (2:41) 记述了耶稣 12 岁时在耶路撒冷与圣殿长老交谈的故事。福音书中对耶稣的下一段记载是他在 “大约 30 岁时” 开始传道 (路加福音 3:23)。新约圣经中耶稣生平的这段空白引发了关于他在这段时间里身在何处以及做了哪些事的激烈争论。在一些更难懂的记载中,有人声称耶稣在这几年 (甚至更长时间) 里都在印度度过,寻求自我启迪并向失散的以色列支派传道。
耶稣的“失落之年”
基督在父母家中,或木匠作坊,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49-1850),来源:维基百科
关于“耶稣失落之年”的想法至少从 12 世纪起就出现在隐秘的宗教文献中,并在 19 世纪开始流行。这些推测源于新约圣经中关于耶稣早年生活的 18 年空白。
在路加福音中,耶稣在 12 岁时被提及,但他 30 岁之前的岁月却无人知晓。基督教传统通常认为耶稣在这段时间里住在加利利,过着简朴的木匠生活,正如马可福音 6:3 中所暗示的那样,直到他在 30 岁时开始传道。
然而,“失落之年”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许多人试图解开这些缺失年份之谜,提出了各种富有想象力和推测性的解释。各种理论表明耶稣在这段时间里周游列国,有人声称他在英国、古代美洲,甚至远至印度都留下过足迹。
耶稣基督不为人知的生活
希密寺,拉达克,印度,来源:维基百科
在《耶稣基督不为人知的生活》一书 (1894 年) 中,尼古拉·诺托维奇揭示了耶稣在印度不为人知的故事。诺托维奇说,他在印度摔断腿,在拉达克的希密寺康复期间,他了解到了一份古老神秘的抄本。
这份名为“圣依撒传记”的古代文本据称详细记录了耶稣 (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依撒) 在印度寻求自我启迪的旅程。文本中写道,耶稣 13 岁时离开犹太,学习印度宗教。他在婆罗门祭司那里学习了 6 年的吠陀经,然后越过喜马拉雅山学习藏传佛教,最终在 29 岁时离开印度,经由波斯回到犹太。
诺托维奇的书成为畅销书,但他从未提供任何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说法。当印度的两名学者马克斯·穆勒和 J. 阿奇博尔德·道格拉斯与希密寺的住持喇嘛联系时,住持回答说诺托维奇从未踏足过该寺,并否认了关于抄本的说法。
耶稣在印度
受难,马丁·戈麦斯长者,(1500-1562),来源:网上艺术画廊
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的《耶稣在印度》一书 (1908 年) 借鉴了基督教福音书、伊斯兰文本,如《古兰经》和《圣训》,以及他声称的古代佛教资料,来支持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后幸存下来并前往东方的观点。
艾哈迈德认为,耶稣受了伤,但没有死在十字架上。相反,他踏上了前往土耳其、波斯和阿富汗的旅程,寻找失散的以色列支派。最终到达印度后,耶稣定居下来,继续他的传道工作。他活到老,死后被埋葬在克什米尔斯利那加的罗扎巴尔陵墓。
尽管艾哈迈德的论点普遍遭到主流宗教学者的驳斥,但它们确实将圣经中的耶稣与伊斯兰教对耶稣生平的记载调和起来。特别是他认为耶稣没有被钉十字架,而是被升入天堂。无论如何,没有考古证据支持罗扎巴尔陵墓埋葬着耶稣的说法。
耶稣曾在印度生活的说法
耶稣在幸存十字架之刑后前往克什米尔斯利那加的路线图,来源:宗教评论
霍尔格·克尔斯滕的《耶稣曾在印度生活》一书 (1983 年) 延续了诺托维奇的说法,认为耶稣在 12 岁到 29 岁之间住在印度,还延续了古拉姆·艾哈迈德的说法,认为他在 33 岁到 120 岁之间住在印度,最终葬在克什米尔斯利那加的罗扎巴尔陵墓。
克尔斯滕将这些叙述结合在一起,为了大众的阅读,给出了更全面的解释。然而,与《耶稣基督不为人知的生活》和《耶稣在印度》一样,他的作品因其对文本的选择性解读,以及缺乏历史和考古证据来证实自己的说法而受到批评。
虽然耶稣在 30 岁时回到加利利,并在约旦河受洗,然后再向他心爱的门徒隐瞒他人生重大的一部分,这似乎不太可能,但他的“失落之年”也似乎过于重要,无法忽视。对于宗教学者和耶稣基督的追随者来说,关于耶稣早年生活的争论很可能会持续下去。
关于耶稣失落的年月的思考
耶稣基督,作为历史和信仰的中心人物,其生平充满了谜团,而其“失落的年日”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新约圣经的记载来看,耶稣 12 岁时在耶路撒冷圣殿与祭司辩论,但此后直到 30 岁开始公开传道前,他的生活都处于空白状态。这段时间里,耶稣究竟身在何处?做了些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理论应运而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耶稣在印度度过了“失落的年日”的说法。这个想法最初源于 19 世纪,由尼古拉·诺托维奇在《耶稣基督不为人知的生活》中提出。他声称在印度拉达克的希密寺,他发现了记载耶稣在印度的旅程的古籍。据称,耶稣在 13 岁时离开犹太,前往印度学习佛教和印度教,并最终在 29 岁时回到犹太。
然而,诺托维奇的说法缺乏可靠的证据,并受到学术界的质疑。希密寺的喇嘛否认了诺托维奇的说法,并声称他从未去过希密寺,也从未见过相关的古籍。尽管如此,诺托维奇的著作引发了人们对耶稣在印度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另外,米尔扎·古拉姆·艾哈迈德的著作《耶稣在印度》也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耶稣在被钉十字架后并没有死去,而是逃往东方,并最终在印度继续他的传道工作。艾哈迈德认为,耶稣在克什米尔斯利那加的罗扎巴尔陵墓被埋葬。然而,对于艾哈迈德的说法,也缺乏考古证据的支持。
关于耶稣在印度生活的传说,虽然缺乏确凿的证据,但依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也反映了人们对耶稣生平的探索和对未知领域的追寻。这些理论的提出,或许也暗示着宗教和文化的交流在历史上并非孤立的,不同的文明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
耶稣的“失落之年”:一个开放的探讨
耶稣的“失落的年日”是一个古老的谜团,也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谜题。虽然这些理论都缺乏强有力的证据,但它们也提醒我们,对历史和信仰的探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关于耶稣在印度生活的传说,可能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也许,真相永远也不会被完全揭示。
然而,重要的是,这些理论都提出了一个关于宗教和文化交流的深刻问题:在历史进程中,不同文明之间是否真的存在着相互影响?耶稣的生平,也许可以成为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一个起点。
无论耶稣在“失落的年日”里做了什么,他留下的思想和精神遗产仍然影响着世界。他的教诲,他的爱,他的牺牲,都触动了人类心灵的深处,并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爱,追求和平。
关于耶稣的旅程:一个更广阔的视角
我们或许可以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思考耶稣的旅程。他并不仅仅是历史中的一个人物,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对人性本善的追求。他的教诲和精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文化和种族,影响着每一个寻求真理的人。
关于耶稣的“失落的年日”的探讨,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他的生平,他的旅程,他的精神。也许,这些“失落的年日”并非空白,而是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性,充满了对他人,对世界,对信仰的追求和探索。
耶稣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