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暗法”一词诞生于17世纪,指的是绘画和印刷作品中光影强烈对比的技巧。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巧妙地运用明暗色调,在画布上营造出空间深度的错觉。这种技巧在巴洛克时期尤为盛行,并在现代电影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我们深入探究明暗法,领略那些将其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大师们。
什么是明暗法?
卡拉瓦乔作品《牧羊人朝拜》,1609年。来源:维基百科
明暗法是一种艺术技巧,通过运用光影的对比,营造出画面的深度和复杂性。通常来说,明暗法运用明暗色调,以光影为表现形式,塑造深度的层次感。这种手法能够为画面增添真实感和复杂性。多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尤其是那些遵循巴洛克和矫饰主义风格的画家,都热衷于运用光影对比的戏剧效果。明暗法的概念在当代艺术中仍然可见,特别是在那些受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启发的艺术家作品中,他们将这种技巧融入现代的艺术规范和预期。
“明暗法”这个词语在17世纪末期广泛使用,无论是意大利语还是法语版本,都称为“Clair-obscur”,意为“明暗”。最初,明暗法指的是用多个不同颜色的木版制作的版画。每一个木版都覆盖着图像的不同部分,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渐渐地,这个词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开始用于指代作品中光影对比的技巧。
达芬奇
达芬奇作品《抱银鼠的女子》,约1490年。来源:谷歌艺术与文化
在巴洛克时期之前,毫无疑问,明暗法的大师当属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达芬奇。达芬奇是一位深思熟虑、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他创作速度极慢,作品很少完成。因此,他留存下来的画作并不多,几乎每幅作品都让艺术专家们争论不休,怀疑其真伪或归属。
达芬奇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艺术理论家,他在《绘画论》中描述了各种阴影的类型。然而,正如著名的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所指出的,在达芬奇的绘画作品中,他对待光影对比的方式与他在《绘画论》中描述的不同。
达芬奇对作品的色值极其重视,使光影对比和谐统一。他作品中的暗色背景绝非简单的黑色,而是由各种深浅不一的黑色和棕色构成,营造出真实的深度错觉。他更偏爱锐利的对比形式,而非柔和的过渡。他是“烟雾法”的大师——这是一种绘画技巧,利用柔和的色彩过度,将对比的色域相互融合,如同烟雾一般。
明暗法与巴洛克
纳西索斯,卡拉瓦乔,1594-96年。来源:维基百科
明暗法在巴洛克艺术时期大放异彩。巴洛克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政治决策,得到了天主教会的大力推动。在宗教改革运动揭露了天主教会的权力滥用、操控和巨额财富积累之后,天主教徒需要反击。他们没有反驳显而易见的事实,而是选择加倍投入,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教堂的艺术和建筑。新教侧重理性,而天主教则依靠情感。巴洛克艺术刻意追求戏剧性,常常带有血腥的色彩,激发人们的同情和共鸣。圣徒殉道的戏剧性场景,旨在引发人们的恐惧、同情和对那些为信仰而忍受苦难的人的敬佩之情。
巴洛克艺术利用光影对比,为那些充满戏剧性和表现力的敬神和受难场景设置舞台。卡拉瓦乔、奥拉齐奥和阿特米西娅·真蒂莱斯基无疑是这种技巧的大师。后来,晚期巴洛克艺术家们,被称为矫饰主义者,沿用了这种技巧。矫饰主义将巴洛克艺术的表现潜力发挥到极致,不仅操控光影,还操控形态和轮廓。
西班牙巴洛克:卡拉瓦乔在拿波里的遗产
蒂图斯,由何塞·德·雷贝拉创作,1632年。来源: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西班牙巴洛克大师的作品中,光影对比最为强烈。当时,拿波里是西班牙的领土,是那些在意大利各个城邦被通缉的罪犯的避风港。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就是这些逃犯中的一员。他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但性格也很糟糕,暴躁易怒。在一场决斗中,卡拉瓦乔的对手,一个富裕家庭的继承人,不幸身亡,他被迫逃往拿波里。在那里,他开始接单,影响了一批当地艺术家,他们将卡拉瓦乔的风格传播到其他西班牙城市。
卡拉瓦乔以其对光影的细致刻画及其明暗法效果而闻名。他精心设计了画作中无形的灯光位置,并操控色调,以创造出最令人信服的错觉。他的许多作品都是为特定地点而创作的,例如教堂或私人区域,因此需要考虑空间的细微差别。
在西班牙艺术家的手中,卡拉瓦乔的方法变得更加富有情感。西班牙巴洛克绘画以极强的对比和血腥的主题而闻名。在明暗法的戏剧性灯光下,暴力和酷刑的场景变得极其紧张,扭曲的面孔和血流如注,立刻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西班牙巴洛克画家中,值得注意的一群是卡拉瓦乔的学生,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者。他们并非都直接师从大师,而是在拿波里学习了卡拉瓦乔作品中的绘画原理。其中包括著名的何塞·德·雷贝拉,一位以暴力场景而闻名的杰出西班牙艺术家,据说是拿波里黑帮的首领。弗朗西斯科·德·祖巴兰更喜欢描绘僧侣和圣徒等较为平静的主题,但仍运用着卡拉瓦乔的原则。后来,迭戈·委拉斯凯兹、弗朗西斯科·戈雅等著名画家也成功地运用了明暗法。
暗影主义与明暗法
《朝拜圣婴》,由格拉特·洪特霍斯特创作,1620年。来源:维基百科
暗影主义是艺术史上的一个术语,经常与明暗法混淆。暗影主义源自意大利语“tenebroso”(意为“黑暗”或“阴险”),也依赖于光影的对比。但它在对比方面没有那么细腻。明暗法侧重于通过操控色调和阴影来创造深度和体积,而暗影主义则通过将背景完全用深黑色覆盖来简化这种对比。暗影主义的画作乍一看令人印象深刻,但与细致入微的明暗法不同,这种戏剧性的效果很快就会消失,不再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暗影主义通常被认为是明暗法的一种特殊情况,在卡拉瓦乔、何塞·德·雷贝拉、丁托列托和其他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它缺乏通用性,通常只用来突出作品中心发生的戏剧性场景。人物身后的深色空间将他们置于聚光灯下,突出了场景的关键部分。
鲁本斯与伦勃朗
《东方服饰男子》,伦勃朗·凡·莱因,1632年。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谈论巴洛克艺术的技巧精湛,就不得不提及两位来自佛兰德斯和荷兰的著名艺术家。彼得·保罗·鲁本斯,佛兰德斯最伟大的画家,运用明暗法来增强场景的动感,为人物增加体积。在描绘人物面容时,明暗法是体现人物性格和气质的重要工具。
如果说卡拉瓦乔是黑暗背景和潜伏阴影的大师,那么伦勃朗·凡·莱因则是光的统治者。他所运用的光线柔和而对比强烈,给他的作品带来了令人惊叹的神秘光辉,这些作品至今仍令观众着迷。伦勃朗以其群体肖像画而闻名,他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众多人物身上,使他们清晰可辨,并保持各自的个性。明暗法是实现这种效果和安排构图的重要工具。
明暗法在现代:无声电影与戏剧性对比
弗里茨·朗电影《大都会》剧照,1927年。来源: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现代,明暗法仍然在艺术中被使用,但它在艺术家和评论家那里得到的关注明显减少。然而,这种方法在其他领域取得了令人惊讶的复兴,这些领域能够欣赏黑暗色调的丰富性。在无声黑白电影中,光影的运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表现手法。由于没有声音和色彩,而这些是当今电影的主要表现手段,导演和布景设计师不得不操控灰色和黑色的色调,为他们的作品营造出情感丰富的场景。
弗里茨·朗的传奇电影《大都会》利用光影对比,突出了每个场景的氛围和概念性。在这部虚构的乌托邦中,上层阶级居住在奢华的摩天大楼里,而下层阶级在地下为他们服务,将他们的生命奉献给为城市提供动力的机器。光影的对比反映了特权阶层的鲜明对比,他们沐浴在热带花园和宽敞公寓的明亮灯光中;而穷人却日复一日地挣扎,永远见不到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