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曾反驳同行们将电影创作比作写作的说法,他更倾向于将电影创作比作绘画。而这句话也确实不无道理,因为电影首先也是一个视觉媒介。正如画家一样,摄影师必须仔细挑选场景的每一个元素,才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整体画面。因此,不难发现,许多电影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著名艺术作品的影响。
著名艺术作品与场景设置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18年创作的《日落前的女人》,图片来自:埃森民间艺术博物馆;旁边是1939年电影《乱世佳人》的剧照。
在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在构图中运用了黄金分割和三分法则。这些美学技巧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导演和摄影师利用网格和构图技巧来传递情感,引导观众的视线,并借鉴了古典画家在著名艺术作品中已经确立的构图和取景规则。
许多电影中的场景都直接受到了著名绘画作品的启发,这种对静止图像的再现被称为“活的图画”或“活的场景”。例如,维克多·弗莱明执导的1939年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在一个经典场景中,斯嘉丽·奥哈拉在夕阳西下时发誓,她再也不会挨饿。这个镜头的构图直接受到了大卫·弗里德里希的《日落前的女人》的启发。
约翰·辛格·萨金特1882年创作的《热烈舞蹈》,图片来自:波士顿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旁边是1960年电影《阿拉莫》的剧照。
这幅画是典型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作品,它强调个人的情感,提倡回归自然和传统价值观。这种思潮在《乱世佳人》中也有所体现,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南部在社会转型时期,南方原则逐渐衰落的故事。斯嘉丽·奥哈拉,至少在故事的开头,是典型的南方美女和浪漫女主人公——复杂、强烈、理想主义。最重要的是,她珍视自己的家园塔拉。就像弗里德里希肖像中的女人一样,在这个场景中,她俯瞰着土地,被它激发的情感所淹没。
约翰·韦恩1960年的战争电影《阿拉莫》中出现了一个极其准确的“活的图画”。韦恩完美地复制了约翰·辛格·萨金特的《热烈舞蹈》,从最小的细节到最大的场景布置都一模一样。不仅布景、人物和服装直接来自这幅画,就连灯光也是对萨金特杰作的精确复制。
雷诺阿与印象主义
爱德华·马奈1862-1863年创作的《草地上的午餐》,图片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旁边是1936年电影《郊游》的剧照。
电影与艺术从电影诞生之初就交织在一起。无论是公开还是象征性的,著名艺术作品对电影这种媒介的影响都是不可否认的。从更宏大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识别出电影运动与艺术发展之间的联系。电影诞生于印象主义鼎盛时期。这场运动对电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那些尝试这种新媒介的人从马奈、莫奈、皮萨罗等法国伟大画家那里获得了灵感。印象主义电影人认为,艺术不应该直接表达真理,而应该创造一种体验,引发观众的情感,从而引导他们发现内在的真理。
印象派艺术家和印象派电影人的观点之间有着不可否认的相似之处。在这两种媒介中,创作者都采用了先锋派风格,暗示胜过一切具体的东西。这是对早期20世纪瞬息万变的时代的回应。马奈和他的父亲奥古斯特·马奈对早期法国电影人让·雷诺阿影响很大。雷诺阿1936年的电影《郊游》中的许多场景都借鉴了印象派。
新客观主义与德国表现主义
马克斯·贝克曼1918-1919年创作的《夜晚》,图片来自: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艺术收藏馆,杜塞尔多夫;旁边是1920年电影《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的剧照。
表现主义电影出现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这场运动诞生了诸如弗里德里希·威廉·穆瑙的《诺斯费拉图》(1922年)、罗伯特·维内尔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1920年)和弗里茨·朗的开创性作品《大都会》(1927年)等杰作。这些电影的摄影风格受到了新客观主义绘画运动的启发,新客观主义是德国表现主义的一个分支,由马克斯·贝克曼等画家主导。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电影《一条安达鲁狗》的剧照,1929年。图片来自:BBC
20世纪20年代,达达主义的出现与电影的出现完美地契合。达达主义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概念艺术运动,达达主义者尝试了各种媒介,以颠覆对艺术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既定观念。这导致了艺术和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运动。也许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电影是路易斯·布努埃尔与萨尔瓦多·达利合作的《一条安达鲁狗》(1929年)。这部电影体现了艺术与电影的融合,模糊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并促使观众重新思考叙事的概念。达利和布努埃尔共同创作的剧本,是在一个前提下创作的,“不掺杂任何观众可以找到理性、心理或文化解释的图像或想法”。
改编与致敬
彼得·布鲁盖尔1564年创作的《前往苦路》,图片来自: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旁边是2011年电影《磨坊与十字架》的剧照。
某些电影人将电影与著名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更进一步,并围绕特定绘画作品发展出完整的叙事。例如,2011年的电影《磨坊与十字架》。导演莱赫·马耶夫斯基不仅从彼得·布鲁盖尔的杰作《前往苦路》中获得了灵感,并在银幕上以惊人的精确度再现了这幅画,而且他还将整部电影的叙述核心建立在原作中的12个角色之上。
迭戈·委拉斯凯兹1634-1635年创作的《布雷达的投降》,图片来自: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旁边是2006年电影《阿拉特里斯特》的剧照。
另一部不仅包含精美的“活的图画”,而且将故事建立在原作基础上的电影是阿古斯丁·迪亚斯·亚涅斯2006年的作品《阿拉特里斯特》。故事发生在17世纪西班牙,正值八十年战争期间,并再现了迭戈·委拉斯凯兹的《布雷达的投降》中的一个场景。这幅画描绘了这场战争的结束,并展示了布雷达钥匙被荷兰人交出,并重新回到西班牙人手中的象征性时刻。
情感景观与象征主义
萨尔瓦多·达利1948年创作的《大象》,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旁边是2015年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的剧照。
电影人还选择通过更具象征性的方式,在他们的叙事中向著名艺术作品致敬。有许多例子表明,导演们借鉴了绘画作品的情感共鸣,并以此来构建他们的电影世界。其中一个例子是萨尔瓦多·达利的《大象》,它描绘了幽灵般、超凡脱俗的大象,它们站在细长的腿上。我们可以看到达利的这幅画和乔治·米勒2015年的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之间的相似之处。米勒向达利致敬,展现了一个反乌托邦的梦境,那里充满了幽灵般的人物。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1851-1852年创作的《奥菲莉娅》,图片来自:伦敦泰特美术馆;旁边是2011年电影《忧郁症》的剧照。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最著名的作品《奥菲莉娅》是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一个场景的插画。在这个场景中,奥菲莉娅在目睹了父亲被情人杀害后,精神错乱,跌入河中溺亡。拉尔斯·冯·特里尔在他的电影《忧郁症》(2011年)中复现了这幅画,它充当预示性的装置。米莱笔下的奥菲莉娅与冯·特里尔电影中的贾斯汀(由克尔斯滕·邓斯特饰演)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
电影以一个梦境般的场景开场——身穿婚纱的贾斯汀在世界燃烧时穿过森林。她跌入河中,顺流而下,任其漂泊。就像奥菲莉娅一样,她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冯·特里尔的末日电影探讨了抑郁症发作期间人类精神所经历的状况。这个场景通过与奥菲莉娅轨迹的比较,为贾斯汀之后在电影中经历的抑郁症奠定了基础。
著名艺术作品也激发了独立导演的灵感
达芬奇1494-1498年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旁边是2015年电影《固执己见》的剧照。
一些电影人利用他们的场景设置来引用艺术作品。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以使用斯坦尼康来编排复杂的长时间拍摄而闻名。鲜为人知的是,他从著名艺术作品中获得了灵感。2015年的电影《固执己见》展示了一场醉醺醺的“最后的晚餐”,桌上摆满了披萨和花哨图案的布料。这幅壁画也许是历史上最重要的壁画作品,安德森选择用这种标志性的构图来缝合他故事中的线索再合适不过了。这并不是这部电影中唯一的圣经典故。欧文·威尔逊的角色在电影中反复引用了托马斯·品钦原著小说的台词,他说:“如果‘在水上行走’不是指冲浪,那它就绝对是圣经语言。”
希波吕特·弗兰德兰1837年创作的《坐在海边的年轻男性裸体》,图片来自:巴黎卢浮宫;旁边是2007年电影《血色将至》的剧照。
在2007年的《血色将至》中,安德森将目光放到了几个世纪后的希波吕特·弗兰德兰1837年的作品《坐在海边的年轻男性裸体》。他利用弗兰德兰最著名的作品,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亨利·普莱恩维尤在海岸线上被衬托出来。在叙事的这个关键时刻,丹尼尔·普莱恩维尤对他的假兄弟产生了怀疑。就在片刻之前,他的疑虑得到了证实,因为亨利无法回忆起他们家乡的桃树舞。丹尼尔留下亨利独自一人在海滩上,笼罩在阴影之中,充满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在这里,阴影是亨利内疚感的强烈表现,以及丹尼尔持续存在的孤独感。
约翰·卡切尔1973年创作的《尤塔》,图片来自:纽约路易斯·K·迈塞尔画廊;旁边是2003年电影《迷失东京》的剧照。
索菲亚·科波拉是另一位利用绘画来传达构图的导演。她的电影《迷失东京》以对约翰·卡切尔1973年作品《尤塔》的复现拉开序幕,这幅画后来出现在主人公夏洛特的卧室墙上。这张简单的镜头揭示了夏洛特性格的很多信息;她穿的内衣既天真又性感,反映了她从女孩到女人的内在转变。凭借这张镜头,科波拉捕捉到了夏洛特旅途的精髓,并建立了贯穿整部电影的亲密感。
雅克-路易·大卫1801-1805年创作的《拿破仑越阿尔卑斯山》,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旁边是2006年电影《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剧照。
科波拉以新古典主义时期作为她2006年电影《玛丽·安托瓦内特》的灵感来源。雅克-路易·大卫不仅以他的绘画作品而闻名,而且以他的革命性思想而闻名,因此,科波拉在他的电影中加入了对他的肖像《拿破仑越阿尔卑斯山》的“活的图画”再合适不过了。《玛丽·安托瓦内特》的背景设定在18世纪的法国,记录了法国皇室的驱逐。参考雅克-路易·大卫是对这个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的致敬,他是革命事业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