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81年,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召开,这是早期基督教教会七次普世公会议中的第二次。公会议讨论了关于耶稣基督的神性和人性的议题。在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制定了尼西亚信经,主要针对亚流派异端,该异端否定耶稣基督作为上帝的儿子,是由上帝永恒而生。尽管亚流派神学被判定为异端,但其影响和信徒在尼西亚公会议之后仍存在多年。
什么是阿波利纳里派?
到了公元381年,一位名叫阿波利纳里的拉奥狄西亚主教的教义引发了争议。尽管反对亚流派,但他开始宣扬一种相反的观点,即耶稣基督拥有一个“低级灵魂”,被约翰福音第一章中的“道”取代,而不是拥有既是人又是神的思想。阿波利纳里派是一种一性论,认为耶稣只有一个本性,而不是两个。阿波利纳里认为,人的灵魂容易犯罪,也无力作为救赎罪人的救世主。
阿波利纳里派与亚流派是相反的,因为它强调耶稣基督的神性超过人的本性,而亚流派则相反,但两者都被认为是异端,因为它们都未能正确地定义耶稣基督既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的本性。
阿波利纳里派导致了什么?
阿波利纳里的教义遭到凯撒利亚的巴西流和纳济安苏的格里高利的反对。这导致了亚历山大的阿塔纳修在公元362年召集了一个主教会议,但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当狄奥多西一世在公元379年登上罗马帝国的王位时,他几乎立即采取措施在整个东部教会推广尼西亚信经的思想,该教会有时偏离了尼西亚确立的定义。他在公元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集了公会议,以解决教会内部的一些争议,特别是与阿波利纳里派有关的争议。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最终产生了被称为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这是对尼西亚公会议最初信经的修订。我们今天称之为尼西亚信经的实际上是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它对圣父、圣子、圣灵的描述比最初的尼西亚信经更加详细。修订后的尼西亚信经最终被几乎所有基督教教会接受,至今仍然如此,甚至包括西方和东方的天主教徒,以及大多数新教派。信经中“成为人子”的语句是对阿波利纳里派的修正。信经强调“道”——神的话语——成为人子,而不是阿波利纳里派坚持的“道”被置于人子之内。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之后发生了什么?
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之后,在公元384-385年,狄奥多西一世颁布了一项法令,谴责阿波利纳里派,并在公元388年又颁布了一项法令。随后,阿波利纳里被流放,他在公元391年流亡中去世。虽然他的信仰被谴责,但他提出的关于三位一体教义和耶稣基督本性的问题,在接下来几百年内仍然会在教会内部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