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449 年,在第二次以弗所公会议上,一个关于基督教义的争议引发了热烈的辩论。该议会最终支持了单性论,即认为耶稣只有一位复合的化身,集合了神性和人性的性质。这一观点由僧侣优提克斯倡导,与西方许多基督教徒所持的双性论截然不同,后者认为耶稣拥有神性和人性的两种独立性质,并认为耶稣是一位神人合一的个体。优提克斯试图反驳当时的另一派别 – 聂斯托利派,但教皇利奥一世认为优提克斯走得太远,导致了沟通上的障碍。第二次以弗所公会议最终被西方基督教界否决,并被教皇利奥一世称为“强盗会议”。
优提克斯的理论问题
优提克斯与一位无名少女。优提克斯的画像可能是唯一一幅由“埃万德罗斯之子赫拉克勒德斯”签名的法尤姆肖像。大都会博物馆,波恩大学艺术博物馆。
优提克斯的论点引发了两个主要的争端。首先,希腊语和拉丁语在术语上存在显著差异。拉丁语中的“persona”和希腊语中的“physis”含义相似,但区别在于,“persona”翻译成“人”,而“physis”翻译成“本质”。优提克斯似乎执着于“physis”的“人”的解释,认为耶稣基督只有一个“physis”,而拉丁语使用者则理解为耶稣只有一个“本质”,这使得他的观点偏离了正统教义。其次,优提克斯在传达其思想方面也存在困难,这导致了日后更大的麻烦。
迦克墩公会议的召开
描绘君士坦丁大帝和尼西亚信经的图标。来源:Christianity.com
451 年,罗马皇帝马西安一世召集了新的公会议,希望解决帝国内部的宗教问题,特别是阿提拉王对西罗马帝国的威胁日益严重。至少 520 位主教出席了会议,使得迦克墩公会议成为早期教会七次大公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中伴随着政治斗争,但也最终做出了持续影响深远的教义决策。
会议确认了第一次以弗所公会议的决议,以及尼西亚信经的权威性。利奥的《教令》和亚历山大的西里尔的几封信被认为是对当时基督论问题的正确定义和阐释。该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制定了“迦克墩定义”,明确了耶稣基督的本质,驳斥了阿利乌派、阿波利纳利派和聂斯托利派的异端学说,并定义“physis”为“本质”,基督拥有两种本质:神性和人性。
迦克墩公会议的接受度
第四次大公会议 – 迦克墩公会议。来源:The Enlightened Mind
大多数基督教派系都接受了迦克墩公会议,包括新教派。然而,有些东部教会(尽管不是东正教)拒绝接受迦克墩公会议,要么是因为对公会议的处理方法存在政治分歧,要么是对一些定义或术语的使用存在异议。对于新教来说,迦克墩公会议是七次大公会议中最后一次被视为权威的会议,因为之后的公会议可能存在与“唯独圣经”原则相冲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