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罗马帝国的渊源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交织出历史的篇章。罗马帝国对早期基督教的影响,既有压制,也有推动;既有阻碍,也有促进。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也离不开罗马帝国的广阔版图和发达的交通网络。罗马帝国的印记深深地刻在基督教的历史中,从基督教教义到教皇的称号,无不体现出这种深远的影响。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的起源
提索的《圣龙骑兵的认罪》,创作于1886年至1894年间。来源: 布鲁克林博物馆
耶稣基督的诞生和传道,发生在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距离凯撒大帝去世不到百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疆域辽阔,从欧洲的西班牙延伸至中东,从北非的摩洛哥一直到埃及,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正是在罗马帝国的司法制度下,耶稣被罗马士兵钉上了十字架,并由罗马士兵看守着他的坟墓,直到他复活。这两件事件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也是罗马帝国对基督教发展的影响。
罗马帝国一般对其他宗教持宽容态度,只要不干涉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罗马人对其他宗教的态度是相对开放的。对于多神信仰的人来说,这并没有什么问题。而对于一神论的基督徒来说,皇帝崇拜是他们坚决反对的,这使得基督徒与罗马帝国之间产生了矛盾。
圣保罗在信仰受到迫害时,曾向罗马帝国求助,因为他本身就是罗马公民。这一身份赋予了他向帝国统治者和精英阶层传教的机会,也让他能够自由地穿越罗马帝国的各个角落,进行他的传教之旅,他甚至可能远赴西方到达西班牙。罗马帝国发达的道路网络和商船运输,为基督教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某种程度上,罗马帝国间接地促进了福音的传播。
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大理石半身像,创作于17世纪,现存于法国沃勒维孔特城堡。来源:维基百科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开始对基督教进行迫害,将其定为非法宗教,并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基督徒改信传统的罗马宗教。例如,尼禄皇帝在公元64年领导了一场针对基督徒的迫害,许多早期基督徒因此殉道。他处死了保罗和彼得,并对罗马基督徒进行了无差别屠杀,将他们作为替罪羊,嫁祸于烧毁罗马的大火。在多米提安皇帝统治期间(公元81-96年),当地针对基督徒的迫害也时有发生。
后来,罗马帝国掀起了几波大规模的迫害浪潮,从公元250年戴克里先皇帝开始,迫害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中一项措施是,强迫基督徒祭拜罗马的神灵。只有当帝国自身面临崩溃的边缘时,迫害才得以结束。
戴克里先皇帝统治时期,基督教遭遇了最严酷的迫害。他的统治期间,基督教教堂被毁,圣经被焚烧,牧师被囚禁,许多人被迫参加罗马的祭祀仪式。基督徒被禁止担任政府职位,甚至被流放到外地。这种迫害与几个世纪后宗教改革时期发生的迫害十分相似,它激发了基督徒的信仰,也成为一个见证,让世人看到基督徒为了自己的信仰而遭受的苦难和死亡。
信仰的锤炼
君士坦丁九世皇帝,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马赛克。来源:维基百科
迫害是巩固天主教教会的重要力量,它让早期基督徒意识到自己的信仰值得为之牺牲,许多基督徒被召唤到神圣的使命中,为自己的信仰而战。
早期基督教信仰存在着多种多样,随着使徒和传教士将基督教传遍世界各地,信仰也出现了分化。然而,殉道的可能性迫使基督徒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信仰,并将其统一起来。如果基督徒要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死,那么他们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相信什么。正是迫害促使早期基督教教义开始形成,因为保持信仰的统一至关重要。
使徒信经源于新约中使徒的教导,它列出了精确的基督教信仰内容。对信仰宣言的需求,也催生了多次教会会议,在这些会议上,教会制定了教义,明确了基督教的核心信仰。这些教义将真实的基督教信仰与邪教和异端区分开来,为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和内部团结奠定了基础。
从容忍到国教
卡帕字母组合,公元4世纪。来源:维基百科
君士坦丁大帝是第一个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尽管一些学者对他的皈依是否真实抱有疑虑。据说,他在公元312年的米尔维安桥战役前夕看到了一个异象,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十字架,上面写着“凭此符号你将战胜”。君士坦丁大帝成为皇帝后,在公元313年颁布了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合法地位。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迁至东方的拜占庭城(后来被称为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位于土耳其)。
公元325年召开第一次尼西亚会议,是君士坦丁大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希望有一个统一的基督教信仰来支持他,而不是因为他自己皈依了基督教而召开的。然而,这次会议有助于在基督教信仰的某些方面达成共识。直到公元379-395年,狄奥多西一世统治时期,基督教才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十字架的异象,拉斐尔作于公元1520年,梵蒂冈。来源:维基美术馆
这一转变并非没有妥协,在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一个世纪里,基督徒一直面临着内部压力,要求他们改变宗教中的某些方面以更适应罗马文化。为了适应罗马文化,基督教引入了等级化的领导结构,将宗教的重点从象征性的行为转变为仪式性的行为,并将“爱筵”(agape)重新解释为“圣餐”,成为基督教的核心仪式。
在历代皇帝的支持和摆脱迫害的自由环境下,基督教领袖能够迅速地将基督教与当时的罗马文化规范相协调,同时也利用了基督教新获得的公开与其他宗教竞争的能力。一些坚决反对罗马天主教教会的人甚至将这些妥协称为“洗礼后的异教”,他们声称异教节日、雕像和仪式被重新赋予了“基督教”的名称和意义。他们声称异教主题因此进入了基督教。
从国教到教廷
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的壁画,创作于公元1560年。来源:不完整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皇在罗马的统治地位是逐渐形成的。根据《君士坦丁捐赠书》,这是一份许多学者认为是8世纪伪造的文件,该文件声称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4世纪将罗马的统治权交给了教皇。无论这个说法是否属实,教皇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权力和地位都得到了提升。
许多作家和历史学家都证明了这一事实:
圣彼得,被描绘成第一任教皇,加泰罗尼亚,创作于公元1348年之前。来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由于教皇自称是彼得的继承人,而彼得在罗马殉道,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的教廷设在罗马,也就是现在的梵蒂冈(尽管罗马天主教教皇层级内部和外部发生过一些动荡,教皇曾居住在维泰博、奥尔维耶托、佩鲁贾和阿维尼翁)。
从罗马帝国到教皇国的转变,可以从罗马皇帝的某些头衔被赋予教皇身上看出来,例如“大祭司” (Pontifex Maximus),教皇的称号 Pontiff 就源于此。大祭司的意思是“最高祭司”,是古代罗马宗教中祭司团首领的称号。如今,它是教皇的称号。
罗马帝国与基督教:结语
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城,注意正面上的 PONT.MAX 字样,代表大祭司。来源:Pixabay
要想全面了解基督教的起源,就必须关注罗马帝国对它的影响。一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对基督徒的迫害,但即使是这些也有积极的结果。一些基督徒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殉道,激发了其他基督徒的信仰,促使基督教努力建立信仰宣言。这些教义有助于区分正统、异端和邪教。
罗马帝国为基督教从迫害走向国教提供了环境,其广阔的帝国和基础设施也促进了基督教的快速传播。一些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罗马天主教教会是罗马帝国的延续,声称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