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对拿撒勒人耶稣的早年并不熟悉。正典福音只提供了关于这段时期的寥寥细节,引发了人们对为何这些叙述被省略的疑问:是否有意隐瞒?《托马斯幼年福音》讲述了耶稣童年时期的一些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中后期。它被归类为诺斯替主义文本,这源于罗马的希波吕托斯和亚历山大的奥利根著作中的相关引用。然而,关于这些引用是指《托马斯幼年福音》还是《托马斯福音》(1945 年在纳格哈马迪发现)存在争议。早期基督教权威人士将《托马斯幼年福音》斥为异端,认为它虚假且亵渎神灵。
与创世纪的平行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绘制的西斯廷教堂《上帝分开水》,来源:WGA
《托马斯幼年福音》从五岁的拿撒勒人耶稣开始。他的年龄意义没有明确说明,但可能只是为了强调他的幼年时代。从一开始,作者就巧妙地暗示了《创世纪》中的语言,“他把流淌在那里的水聚集起来,形成水池,并立即使它们洁净,只用他的话就命令它们。”(M.R. 詹姆斯译)。
我们可以在上帝说“让天下的水聚集到一处,让旱地出现”时听到《创世纪》1:1-3 的回声。这种暗示有助于增强对耶稣神性的描绘,并把他比作《创世纪》中描绘的上帝,他也命令和指挥元素。无论是孩童时期将洁净的水与污浊的水分离,还是创造天地,重点都在于他言语的力量。
拜占庭圣母子像,归因于安吉洛·阿科坦托斯,1425-1450 年。来源:克利夫兰博物馆
《创世纪》的回声在文本中继续出现。在一次玩耍中,幼儿耶稣用泥土和水创造了十二只麻雀。作者选择以这种方式开始编年史引发了人们对其意义的猜测。作者写道:“(婴儿耶稣)用泥土做了一个柔软的泥团,他用它塑造了十二只麻雀。那是安息日,他做这些事情(或创造它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孩子和他一起玩。”
这种故事的一个明显原因是它与《创世纪》中上帝用泥土造人的创世记叙相呼应。通过将耶稣叙述与《创世纪》联系起来,作者可能旨在让早期基督徒更容易接受。然而,必须注意,这种叙述并不包含在任何正典福音书中。在古代世界,与其他传奇故事进行比较并不少见。
与福音书的平行
耶稣使他的玩伴的泥土鸟复活,摘自克洛斯特纽堡福音书,第 28 页,1340 年。来源:e-codices
在与《创世纪》平行的段落之后,还有一些与福音书平行的段落。叙述者讲述了一起事件,其中一个犹太人看到耶稣在做泥土,指责他违反安息日律法——就像在福音书中一样。这个人把耶稣的行为告诉了他的父亲约瑟夫,企图制造麻烦。
文本写道:“[这位犹太人]告诉他的父亲约瑟夫:‘看哪!你的孩子在小溪边,他取了泥土塑造了十二只小鸟,亵渎了安息日。’”随后,文本揭示了指控者是一位法利赛人。这个故事与正典福音书相符,在正典福音书中,成年后的耶稣经常与法利赛人发生冲突。《托马斯幼年福音》似乎通过呼应早期基督徒熟悉的关于耶稣的故事来建立可信度。
在文本中,约瑟夫目睹了耶稣在安息日的行为,并质问了他,问他为什么做在这一天不允许做的事情。耶稣回应道,拍了一下手,命令麻雀飞走,它们就听话地飞走了,边飞边鸣叫。文本指出,“犹太人看见了,他们很惊讶。”这个词语“他们很惊讶”,与福音书中出现的类似情感产生了共鸣。例如,《马可福音》6:51 写道:“于是耶稣上了船,和他们在一起,风就停息了。他们都很惊讶。”在这两种情况下,这都促使法利赛人离开,并将此事报告给他们的领导人。到目前为止,似乎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将其排除在新约正典之外。
坏果实?
尼古拉·普桑的《迦南葡萄》,1660 年。来源:ArtHive
故事继续,耶稣的父亲约瑟夫与亚拿的儿子(被认定为抄经士)一起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亚拿的儿子拿了一根柳枝,驱散了耶稣最初在福音书中聚集起来的水。看到这一幕,耶稣勃然大怒,对这个人说:“啊,邪恶、不敬虔、愚蠢之人,水池和水对你有什么伤害?看哪!现在你也将像树一样枯萎,不再长叶子、根或果实。”再次,与福音书,尤其是《马太福音》7:17-18 相呼应,耶稣说:“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也不能结好果子。”
这些平行关系可能旨在说明耶稣教导的延续性,暗示着从他童年到成年的表达方式始终如一。或者,它们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讽刺形式,其中类似于耶稣典型话语的陈述以一种与他的性格不符的方式使用。学者们对此事的共识仍然停留在推测阶段。叙述以耶稣评论说那个男孩立即完全枯萎而结束,而耶稣自己则离开去往约瑟夫的家中。随后,故事说枯萎男孩的父母将他抬起来,为他哀悼,然后将他带到约瑟夫那里。
一个杀人儿童
鲁本斯之后卢卡斯·埃米尔·弗斯特曼的《东方三博士朝拜》,1620 年。来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托马斯幼年福音》提出的挑战在于它描述了幼年的耶稣对其他孩子实施暴力行为。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还有一个例子。耶稣对一个孩子在他附近玩耍时不小心撞到他的肩膀感到愤怒;文本写道:“一个孩子跑过来撞到他的[耶稣的]肩膀。耶稣被激怒了,对他说:‘你无法完成你的旅程。’他立即倒地身亡。”
可以想象,对于早期神学家来说,特别令人不安的是耶稣在这些事件发生后表现出的明显冷漠。这些描绘耶稣参与致命行为的场景与正典福音书中所呈现的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正典福音书中描绘了他与这种行为相反的一面。这种相反的差异可能对早期基督教读者具有挑衅性,导致人们对耶稣的冷静和暴力行为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行猜测。
约瑟夫的管教
乔治·德·拉·图尔的《圣约瑟夫木匠》,1642 年。来源:卢浮宫
在第二次谋杀案之后,约瑟夫质问了耶稣的行为,表达了对孩子们因耶稣的行为而遭受的痛苦和敌意的担忧。耶稣回答说,他承认约瑟夫的话不是约瑟夫自己的,但他选择为了约瑟夫的缘故保持沉默。再次,我们可以想到一个正典平行关系,其中耶稣对他的门徒彼得说类似的话。
耶稣宣称,那些指责他的人将受到惩罚,他们立即就被击打致盲。目睹这一事件的旁观者被描述为充满恐惧和困惑,惊讶于耶稣将他的话语变成现实的能力。随后,约瑟夫用身体上的方式责罚了耶稣,拉了他的耳朵。
秘传知识?
乔瓦尼·迪·保罗的《圣母子与两位天使和一位捐赠者》,1445 年。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耶稣也与他的老师撒该发生过冲突。故事中说,撒该试图通过教他字母和重复字母来教育耶稣。尽管老师付出了努力,耶稣仍然保持沉默,没有回应。
撒该对耶稣不参与感到沮丧,出于恼怒,他在耶稣头上打了一下。这种行为激怒了耶稣,他斥责了他的老师。耶稣带着一点不屑,回应道:“你不知道字母的本质,怎么能教别人字母?伪君子,首先,如果你知道它,就教字母,然后我们会相信你关于字母的教导。”这种断言,声称对简单字母有更深层的理解,让人联想到深刻的秘传主义。
此外,它引发了人们对作者意图的猜测,暗示着作者试图将耶稣描绘成拥有超越表面理解的洞察力。这将对古代的传统权力结构构成挑战,暗示着耶稣理解表面简单之下的意义。当他的老师只看到字母时,耶稣却看到了更深层的意义。
然而,这种解释可能不会被观察者立即理解。这种秘传知识,在《新约》正典中几乎没有出现,会给早期基督徒带来一个难题,让他们不得不与之和解。他们必须面对一个同时实施暴力行为和行奇迹(如使死人复活)的耶稣形象。尽管存在这些矛盾,我们仍然可以推测古代秘教对人们的吸引力,在秘教中,人们寻求归属感和启蒙。
与正典福音书的联系
公元 325 年的《西奈抄本》。来源:Flickr
《幼年福音》在耶稣十二岁时结束,当时他与父母一同前往耶路撒冷过逾越节。作者写道,在节日结束后,当他的父母开始回家旅程时,耶稣却留在了耶路撒冷,他们并不知道。旅行了一天后,他们才意识到耶稣不见了,便返回耶路撒冷寻找他。经过三天的搜寻,他们发现他正在圣殿里与宗教学者讨论。他对宗教学者的深刻理解和与他们交谈的能力使在场的人感到震惊。
当玛丽亚表达了没有早点找到他时的痛苦时,耶稣回应说他需要在他的父亲的家中,指的是圣殿。这一事件展示了《托马斯幼年福音》与《路加福音》第二章之间的联系。在这两个故事中,耶稣、玛丽亚和约瑟夫都前往圣殿过逾越节。他们在旅行一天后返回家中,在这两个故事中,耶稣都被发现坐在圣殿的教师中间。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耶稣幼年福音》可能是为熟悉《路加福音》的读者而写,或者作为《路加福音》的补充文本。重要的基督教人物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将继续就正典性问题进行辩论,从而划定什么是基督教,什么不是基督教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