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4月6日,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和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时间的本质展开了辩论,这场辩论探讨了时间到底是客观可测量的,还是主观的体验?表面上,这位物理学家和这位哲学家站在这场辩论的对立面,但他们的时间定义是否可以兼容?本文将探讨他们理论之间的异同,然后探索这两极之间是否存在中间立场。
爱因斯坦的时间理论
保罗·塞尚创作的《黑色大理石时钟》,1869-71年。来源:保罗·塞尚协会
1922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和一位享誉国际的哲学家之间的辩论注定要载入史册。这场极具争议性的辩论始于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的狭义相对论和在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这场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科学界革命,也引发了哲学家们对时间和同时性的激烈讨论。
狭义相对论基于时空框架,这意味着它指的是具有时间维度的三维物理空间的所有点。为了深入理解狭义相对论,我们需要仔细研究爱因斯坦是如何发展这一理论的。
爱因斯坦理论的构想
1947年拍摄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爱因斯坦的理论起源于亨德里克·洛伦兹的相对论,后来由数学家亨利·庞加莱证实。它假设在给定环境中,由于通过某种神秘的“以太”运动,空间和时间间隔会发生改变。
什么是以太?嗯,它可能并不真正存在。根据这些数学家的说法,它是“电磁现象和光波传播的无所不在的媒介”。以太并不是我们能看到或触碰的东西,而是存在于物质物体之间的空间中。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基于对时空的相同分析,并具有类似的数学框架。然而,他对它的解释完全不同。他提出了这样的假设:不存在以太,也不存在任何普遍的运动参考系。
这一假设导致了关于时间的两个重要结论。一个是“减速”时钟或时间膨胀的概念,它引发了时间的多样性,这是相对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观点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两个事件的时间*同时性*。此外,爱因斯坦还确定时间和空间并非真正普遍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产生了时空理论。
相对论的主要新发现之一是时间膨胀。这是科学界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震惊了科学家和哲学家。它是指在高速情况下——物体相对于其运动方向的速度——时间会变慢,而在无限速度下,时间甚至会停止。
理解相对论
萨尔瓦多·达利创作的《记忆的永恒》,1931年。来源:现代艺术博物馆
在爱因斯坦的科学实验中,两个时钟同时设定了彼此相对的时间。一个时钟以恒定速度运动,另一个时钟保持静止。在实验结束时记录每个时钟上的时间,两者的显示时间总会有差异。观察者本身无法感受到时间流逝的不同,但时钟却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静止时钟和运动时钟之间的这种差异是理解爱因斯坦提出的时间*相对性*的关键。对爱因斯坦来说,两个时钟上显示的时间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与所处空间的速度有关。因此,他将时间的本质不可避免地与时钟的测量联系起来,称为“钟表时间”。这进一步反驳了科学界之前关于绝对同时性的任何信念,因为两个时钟的时间都不同。
这被称为同时性的相对性。这一理论认为,如果两个观察者处于相对运动状态,并且两个事件对其中一个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对另一个观察者来说可能并非如此,这使得同时性对于这两个观察者来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爱因斯坦在辩论中的立场
马克·夏加尔创作的《致敬阿波利奈尔》,1911-12年。来源:马克·夏加尔美术馆
在辩论中,爱因斯坦解释了他对时间的理解,认为时间具有明确的客观含义:“存在着独立于个体的客观事件。”
他的论点是,时间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时间并不一定依赖于个人或人类与它的关系才能被定义。钟表时间是客观时间,因为它是一个可测量的单位,用来划分客观事件的流逝。
时间的概念*独立于*个人,因为它并不依赖于个人的主观性。相反,存在着一系列具体的单位,我们称之为时间。
对他来说,时间必然基于能够通过测量单位观察到的物理和经验现实。任何对时间的 主观概念都不过是人类大脑的心理表现形式。这种心理时间并不真实,而是我们的大脑为了让我们能够正常运作而编造出来的东西。
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
安东尼奥·德·佩雷达创作的《虚荣的寓言》,1632-36年。来源:艺术史博物馆
在与爱因斯坦辩论之前,亨利·柏格森就已经广泛研究了时间的本质。他的理论框架基于主观性和对时间的人类直接体验的观念。他对时间概念进行探讨的两个主要概念是生命冲动(élan vital)和持续时间(durée)的概念。
对柏格森来说,存在着一种必要的生命冲动,它导致了我们最意外、最具创意的创造。它们与宇宙和人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他认为,经验科学和自然科学往往没有考虑到这种生命冲动在创造内部和外部的涌现,这也是他批评爱因斯坦相对论体系,特别是时间体系的基础。
这对柏格森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对他来说,“生命渗透一切”,而忽视生命冲动就会导致对时间的分析不完整。这是他向爱因斯坦提出挑战的基础——爱因斯坦的理论是*不完整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时间与持续时间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概念。持续时间是时间中无法用质量衡量的那一方面;他还称之为“活的时间”,与爱因斯坦的“钟表时间”形成直接对比。时间的 主观性只能通过个人意识体验时间来把握。
通过这些柏格森哲学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继续探讨他批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柏格森对相对论的批评
相对论,M. C. 埃舍尔,1953年。来源:杨百翰大学艺术博物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一些特定的要素必须是准确的,才能使它起作用。其中之一是,光速相对于观察者而言始终是恒定的,无论观察者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对柏格森来说,这是令人担忧的。他认为,由于不存在普遍参考系(如洛伦兹-庞加莱理论中的以太),这一理论变得“对称且互换”。
这很复杂,但简单地说,这意味着两个观察者都可以声称自己处于静止或运动状态。对于整个理论来说,谁处于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并不重要。唯一的必要条件是将静止的物体保持在正确的位置。
柏格森并没有质疑时间膨胀是否发生。这场辩论的焦点在于,观察者的等效和对称位置是否与推断出的非对称物理效应一致。这使他得出结论,爱因斯坦将时间视为“真实”和可衡量的概念实际上是“双边的”,忽略了时间所具有的多种属性。
柏格森在辩论中的立场
亨利·柏格森的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柏格森的反对与相对论的物理和实验有效性无关。他更关注的是该理论的形而上学和哲学意义。
他感兴趣的是,一个理论性的科学框架的抽象概念如何与实验和形式证明相联系。当时,人们已经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表示怀疑,但柏格森相信这一理论,虽然他对它有一些问题。
他认为,确定时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因为时间本质上不是经验性的,而是被转化为数量单位。因此,他反对爱因斯坦的“钟表时间”的概念,因为简单的测量仪器的读数并不能显示时间的整体本质和时间所具有的多种属性。
对他来说,时间是存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被分离和原子化成不同的方面。正如柏格森所论证的,与持续时间相关的 时间概念深深地嵌入了现实的本质中,因此也嵌入了物理空间的存在中。将两者分开不仅仅是任意的,而且会导致爱因斯坦的整体相对论体系出现不连贯。
这表明他并非关注相对论的认识论内容,而是关注其破坏并使其不完整的时间的形而上学本质。
可能存在的共同点
“无题(完美情人)”,费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1991年。来源:现代艺术博物馆
爱因斯坦完全拒绝了柏格森的批评,而柏格森并没有完全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然而,尽管他们的总体概念可能完全不同,但他们都在某些类似的观念上有所依据。其中之一是与爱因斯坦提出的时间极端方法有关,即时间本身可能对不同的人来说是相对的。
他对时间的本体论观点与柏格森的观点是对立的。然而,在物理方面,他描述了柏格森在形而上学中所论证的——时间本质上是相对的,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爱因斯坦)或个人的个人体验(柏格森)。
尽管柏格森和爱因斯坦相信不同的时间现实理论,但他们是从一个相似的起点得出这些结论的:即“普遍以太”的缺失。爱因斯坦的起点理论反映了柏格森对传统常识时间观的否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当观察时间的本质及其相关的不同方面时,这两种方法具有相似之处。
从爱因斯坦和柏格森的辩论中得出的结论
弗兰斯·哈尔斯创作的《拿着怀表的男人》,1643年。来源:维基百科
总之,这位哲学家和这位物理学家都对时间的本质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柏格森相信时间纯粹的体验观,这与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体系不兼容。
他们在时间的本体论意义以及时间与个体关系的本质方面存在分歧。爱因斯坦认为时间的物理方面完全独立于个人体验。然而,柏格森认为时间并非像爱因斯坦那样是分离的,而是与人类意识的自然状态紧密相连的统一实体。
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时间的辩论,也是对物理学和哲学这两个学科的辩护。它引发了对直觉与客观性的分析,这与两位思想家之间的整体辩论息息相关。但正如我们所见,这两位思想家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点,正是这种紧张关系打破并引发了对时间真实本质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