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叔本华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他将德国唯心主义推向了极致。作为伊曼努尔·康德的崇拜者和批判者,他揭示了康德哲学遗产的真正含义,而这些含义是康德本人没有预见到的。
叔本华如何比较真实与理想?
来源:Pixabay
现实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一方面,现实主义认为我们所体验的世界是客观的,这意味着它独立于我们的感知和认知而存在。它是自然科学的深层哲学假设。另一方面,唯心主义认为,我们所体验的世界是由我们固有的认知结构塑造的。因此,它区分了我们体验的世界和世界本身,在康德哲学中分别被称为现象和物自体。对于这种观点的拥护者来说,理想是现象,而真实是物自体。
贝丝·哈米蒂拍摄的树木岛屿照片。来源:Pixabay
叔本华哀叹道:“没有什么比唯心主义更持久、更持续地被误解,因为它被解释为意味着经验外部世界的现实被否认”,正如弗里德里希·雅各比批评戈特利布·费希特的唯心主义哲学所证明的那样(叔本华,1818)。然而,唯心主义并非关注经验世界本身,而是关注我们的主观性如何以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条件化,这就是为什么唯心主义最好被描述为先验的。换句话说,唯心主义不是研究世界本身,而是研究使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成为可能的先验条件。它并不否认经验现实,而是将其重新定位为主观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并将其作为理想或表象进行研究,因为它出现在主体面前。
叔本华对表象说了什么?
路德维希·西格蒙德·鲁尔于 1815 年创作的亚瑟·叔本华画像。来源:艺术与建筑图像索引
叔本华在他的巨著《世界意志与表象》中开始论证,认为“世界是我的表象”(叔本华,1818)。世界以两种方式被主体所条件化。首先,世界在物质上被主体所条件化,因为一个物体只存在于一个主体与之相关的关系中,无论是知识的客体还是感知的客体。正如他解释的那样,“所有存在于知识中的东西,以及因此存在的整个世界,都只是相对于主体的客体,感知者的感知,简而言之,就是表象”。
安迪·沃霍尔的《花卉》(1964)。来源:佳士得拍卖行。
例如,你对一朵花的感知是由你的视觉和触觉条件化的。花朵,正如它出现在你面前,作为一个物体只存在于你作为感知主体的感觉与之相关的关系中。虽然叔本华指出了一个显而易见且过于简单的真理,即知识不能独立于认知者而存在,但这一真理在我们日常的体验中往往被忽视,在那里,我们把自己的感知和知识视为理所当然,忽视了我们参与了形成它们的过程。
一切都在脑海中吗?
各种乐高积木和零件,取材自杰克·泰勒/盖蒂图片社。来源:vox.com
其次,世界的表象方式和方式是由我们认知的结构所条件化的。正如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解释的那样,我们体验世界的方式是由我们认知能力的先验结构决定的,这些结构塑造和组织我们通过感官接收到的信息。康德证明了我们所体验的世界的决定性特征,包括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是我们的思想属性的结果,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现实。
叔本华将勒内·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归功于确立了哲学的起点在于主体,乔治·贝克莱则确立了物体依赖于主体的事实,而伊曼努尔·康德则勾勒出了我们对世界表象进行条件化的复杂方式和方式。世界是被主体所预设的,使其成为现实的纯粹理想、表象或表象。
叔本华如何将意识与梦境进行比较?
弗里杜恩·拉苏利创作的《揭示自我》。来源:Rassouli.com
世界就像在我们意识中展开并由我们意识决定的梦一样。叔本华认为,世界必须被认识为这样,因为相同的认知结构“在睡眠期间在现实中创造出一个完全客观的、可感知的、甚至可以触摸的世界,在清醒世界的表象中也应该发挥同样重要的作用”(叔本华,1818)。
尽管在物质上有所不同,但梦境和清醒的世界都是以相同的方式塑造的。叔本华认为吠檀多哲学是最早认识到世界“在精神感知之外没有本质;存在和感知是可转换的术语”(叔本华,1818)的思想流派。他认为,世界本身的存在是绝对客观的这一假设是不可理解的,并批评现实主义是一种粗俗的理解,它从一个任意假设出发,即“否认所有事物的首要事实,即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在意识中”(叔本华,1818)。
奥尔凯·埃特姆拍摄的《自然》,摄影作品。来源:Pixabay
世界上的物体是出现在我们意识中的内容。这并不意味着在我们的主观性之外没有世界,而是说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们意识中的表象。我们无法知道“事物本身”,即超越我们主观性的世界,仅仅因为我们无法走出自我。
叔本华在梦境之外看到了什么?
叔本华扩展的第二版(1844 年)《世界意志与表象》的标题页。来源:维基百科共享资源。
虽然康德认为我们甚至无法开始想象物自体世界是什么样的,但叔本华试图发现它。尽管他对康德对现象世界的复杂性的阐述抱有深深的敬意,但他认为“康德的‘事物本身’在他手中不幸退化了”(叔本华,1818)。叔本华强烈批评康德对物自体的概念,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反省和抽象我们认知结构强加在我们所感知的事物上,从而洞察“事物本身”的本质。例如,由于我们知道自己对物体、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感知来自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来自于世界,我们可以推断出,世界“本身”既没有客观性,也没有时间、空间,更没有因果关系。
弗里杜恩·拉苏利创作的《顺应潮流》。来源:rassouli.com
但叔本华更进一步,他认为“事物本身”就是意志。在他看来,意志是潜伏于整个宇宙并使其运动的盲目、冷漠、非理性和无意识的力量。我们感知之外的世界不可能由多个物体组成。不可能有感知到的花朵和超越你感知的花朵,因为不同物体的存在本身就存在于你感知的结构中。相反,只有一个潜在的意志,它在现象世界中我们所体验的各种各样的物体中表达自己。尽管这听起来很令人震惊,但你如何想象一个完全由意志组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