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最好的吗?有些人认为,一个完美的上帝创造了它,因此它一定是最完美的。然而,一些人试图反驳这个论点,证明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完美。第一种论点支持者声称这个世界正在努力变得最好,而第二种论点的支持者并没有直接反驳这种观点,而是用讽刺的方式来处理它。为了得出结论,我们将探讨两位伟大哲学家莱布尼茨和伏尔泰之间意见冲突。
莱布尼茨:连接世界的通才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肖像,1710-1719 年。来源: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于 1646 年 7 月 1 日出生在莱比锡。他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力,被认为是神童或天才。他兴趣广泛,包括逻辑、诗歌、哲学(主要是经院哲学)、数学等等。早在 17 岁时,他就开始学习数学,但同时他也旁听了哲学讲座。后来,他学习了法律,但拒绝留在大学担任教授。学业结束后,莱布尼茨开始了一段旅程,学习各种知识领域,希望能用他的学识影响世界和他的同代人。
莱布尼茨写了很多东西,但他没有像其他理性主义者(笛卡尔和斯宾诺莎)那样在几部系统性的著作中展现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主要通过在各种杂志上的文章和与著名科学家的通信表达自己的思想。但他确实出版了几部作品。一部大型系统性作品涉及乐观主义和神正论,名为《神正论论上帝的良善、人的自由和罪恶的起源》。他写了另一部名为《人类理解的新论文》,其中他反对洛克的思想。然而,由于洛克去世,他不愿将其出版。这部作品直到莱布尼茨去世 50 年后才出版。
顺便说一句,莱布尼茨创造了“神正论”一词,它来自希腊词“theós”,意思是上帝,和“díkē”,意思是正义。在某种程度上,莱布尼茨哲学目标是找到人类意识中的和平。他对上帝和世界的理解被称为莱布尼茨式乐观主义,它不仅会受到伏尔泰批评,而且也会受到叔本华等人的批评。
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正义与和平的寓言,作者:科拉多·贾昆托,1753-54 年。来源:普拉多博物馆。
要理解莱布尼茨如何描述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我们必须理解他对上帝的看法。对于莱布尼茨来说,上帝是一切事物的起因,一个绝对完美的实体。这位哲学家将他描述为一个技术精湛的建筑师,能将他创造的工具尽可能好地运用起来。上帝是第一个主要的单子。他是所有其他单子的创造者。每个单子都是一个不可毁灭的形而上学点,一个封闭的世界,无法受到外部影响。由于上帝是一个完美的实体,他创造的一切都必须是最完美的。因此,在所有存在的世界中,我们这个世界是最好的,因为它代表着上帝选择的“最佳选择”。因此,他的选择绝不是偶然的。
这个论证的逻辑是这样的:
1. 上帝是全能的、无所不知的、全善的
2. 上帝创造了现存的世界
3. 上帝本可以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甚至什么都不创造(存在着其他可能的世界)
4. 上帝知道哪个可能世界是最好的,并且能够创造它,而且由于他全善,他选择创造那个世界。
5. 因此,现存的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
当然,如你所料,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这个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那么邪恶从何而来?具体地说,莱布尼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被称为上述莱布尼茨式乐观主义。莱布尼茨将邪恶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形而上学的邪恶,涉及凡人存在的有限性。第二种是道德上的邪恶,它源于没有完成赋予人类的目标。最重要的是,第三种是物理上的邪恶,莱布尼茨说它存在是为了让善良得到展现。因此,存在邪恶,这样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看到美好的事物。
机智、智慧与伏尔泰:驾驭启蒙时代
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即伏尔泰(1694-1778)。来源:牛津大学伏尔泰基金会。
Si Dieu n’existait pas, il faudrait l’inventer(“如果上帝不存在,就必须创造他”)
– 伏尔泰
伏尔泰是一位杰出的天才,也是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叛逆者。他出生时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但很快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笔名。与莱布尼茨不同,他出生于 1694 年的巴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耶稣会学校的教育。此外,他和莱布尼茨的另一个区别是,尽管他父亲希望他学习法律,但他拒绝了,因为他想献身于文学。
伏尔泰不仅没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且也没有创造自己的原创哲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不重要的哲学家。他用自己的思想突破了界限,用自己的文学作品批评了统治阶层和当时的信仰。他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充满了讽刺和机智。他帮助将牛顿和洛克的思想传播到整个欧洲,因为他曾在英国生活过一段时间。伏尔泰批评教会,尤其是法国天主教会,并倡导宗教宽容。尽管他对基督教持负面评价,但他并非无神论者。他提倡泛神论的思想,这与当时盛行的斯宾诺莎主义传统相抵触。
就启蒙运动而言,伏尔泰仍然是最广为阅读和最受欢迎的哲学家和作家。与许多哲学家不同,他在有生之年就享有财富和名声。有趣的是,他的思想和对社会秩序的批评影响了法国革命,这场革命始于 1789 年。
伏尔泰的《老实人》作为对莱布尼茨神正论的讽刺
受《老实人》启发的夫妇,作者:安东尼·克莱夫,1947 年。来源:苏富比拍卖行。
伏尔泰的《老实人》包含很多层面。其中一个层面无疑是哲学的。哲学小说是一种在启蒙运动中培育起来的特定的形式。虚构的叙述充当一种哲学评论和批评的形式。某些哲学立场被放置在虚构的语境中,并在其中进行检验。通过这种方式,这些观点要么被确认,要么被证明是荒谬的。哲学小说通常采取讽刺的形式。我们可以将《老实人》看作是对莱布尼茨哲学假设和莱布尼茨神正论的整体讽刺,我们要牢记伏尔泰在《老实人》中如何使用莱布尼茨,那就是去语境化。伏尔泰故意选择了莱布尼茨的合理论点,将其剥离了语境,并剥夺了这些论点存在的环境。
伏尔泰对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试图将哲学科学和神学融合在一起感到困扰。他反而采用了牛顿神学,相信泛神论,这意味着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将世界交给人类管理。
老实人,作为主人公,在故事开始时是一个莱布尼茨教义的支持者。他居住在一座城堡里,城堡的环境非常理想,是所有城堡中最完美的。主人公处于无知的立场。他是以最佳方式引发讽刺性局面的那个人,在与世界的冲突中,他被定位为一种缺乏知识和观点的象征。然而,他被赶出了城堡,开始在世界各地四处奔波,途中验证了“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这个命题。
其他可能的世界
里斯本地震历史记录,作者:安热·古达尔,1755 年。来源:Research Gate。
在 18 世纪,葡萄牙是一个富裕而强大的君主制国家,拥有强大的天主教会,是文明的中心。发生在里斯本的地震让老实人接触到了自然、自然灾害和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它预示着一个受超自然力量影响的区域。
老实人,他最初通过潘格罗斯了解了世界上的书本知识,现在开始接触这个世界并观察它,获得了经验性的意识。为了寻找幸福和被赶出理想国,他经历了无数冒险。当他质疑人生时,他得到了这样的答案:
“我曾无数次想要自杀,但我仍然热爱生命。这种荒谬的弱点也许是我们最致命的特征之一,因为还有什么比不断地背负一个可以随时丢掉的负担更荒谬的呢?憎恨存在,却又依恋自己的存在?简而言之,亲吻吞噬我们的蛇,直到它吞噬了我们的心?”
那么,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呢?在历险结束时,老实人与幸存的伙伴们在土耳其相遇,与一个在花园里耕作的农民相遇。故事结尾的一段话总结了所有内容:
“让我们耕种我们的花园。”
这个信息是模棱两可的。花园可以代表人类精神,耕种花园就是在努力提升人类精神。它也是一种行动主义的隐喻,在世界上努力工作,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贡献,尽自己所能。最后,我们要说,这个信息可能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处理这个世界上的事物,而不是世界之外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