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概念一直困扰着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从古希腊先贤到现代思想家,我们都无法停止对完美的思考,即使它可能永远无法实现。完美无处不在,但这种完美真的存在吗?还是说,一切事物都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完美”?让我们来探讨一些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见解。
柏拉图:理念世界
特鲁维尔海滩,欧仁·布丹,1863 年。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其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在我们可见的、不完美的世界之外,存在着一个完美理念的世界。如果你试图画一个完美的圆,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法做到,因为完美无法存在于物质世界。根据柏拉图的观点,理想的圆形只存在于理念世界,而我们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而不是感官)来接触它。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物质世界永远不可能完美,而只能尽力模仿理想。这里的一切都不过是理想的微弱复制品——就像你看到影子或倒影一样。以美为例,许多不同的物体和人可以是美的。但它们都只是在分享或参与美本身的理念(或理想),而美本身不会衰老或改变。
物质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这种差异对我们思考完美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意味着,完美不是我们在物质生活中可以完全实现的事情。相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蓝图:我们应该始终努力向它靠近,即使我们永远无法完美地达到它。
对于人类来说,这意味着努力追求道德和智力美德,知道我们永远不会完美,但可以不断进步,更接近这些完美的理念。
亚里士多德:追求卓越
粉红色的桃树,文森特·梵高,1888 年。来源:梵高博物馆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通常被翻译为“繁荣”或“幸福”)是他哲学的核心。柏拉图认为完美存在于一个与世界分离的抽象领域,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完美在于实现一个人在现实中的全部潜能。想想一颗橡子变成一棵高大的橡树。亚里士多德会说,它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形态——它已经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或幸福。
对于人类来说,幸福来自于培养勇气、适度和智慧等美德。这些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通过实践和习惯逐渐培养出来的。雕塑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塑造雕像来提高自己的技能,直到他们逐渐变得熟练。
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反复地进行有德的行为,个人可以塑造自己的性格——就像这位雕塑家塑造自己的性格一样——从而更接近于体现善良本身。他们可以朝着他们自己的完美形态前进。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关于完美的观点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两位哲学家所关注的重点不同。柏拉图认为完美是一种超越日常世界的理想,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完美视为一种立足现实的理念。
对亚里士多德来说,完美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永远无法触及的理想。相反,它关乎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这意味着始终努力做得更好、做得更好,并明白你的行为和选择是你成为谁的关键。
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律令
圣母与圣婴及天使(“石榴圣母”),桑德罗·波提且利,约 1487 年。来源:乌菲兹美术馆
伊曼努尔·康德对完美有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完美行为可以通过“绝对命令”作为普遍法则来命令,也就是说,你应该只根据你希望所有其他人也遵循的原则来行动。对于康德主义者来说,道德义务而不是抽象或个人伟大之处使一种行为变得完美。
在他看来,完美义务和不完美义务之间也存在区别。完美义务必须始终绝对地遵守(比如不杀人或撒谎)。与此同时,不完美义务允许个人判断的余地,尽管它们仍然是道德生活的必要方面——比如帮助他人或发展自己的才能。这些义务指引着通往道德完美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一个人努力从对道德律本身的敬畏中行动,而不是从倾向或自私自利中行动。
在康德的体系中,理性与自主是关键。理性使我们能够理解道德律并遵循它们,而自主使我们能够自由地选择道德行动。
想想一个可以作弊但没有作弊的人,因为他们看到了诚实的意义,并希望遵守它。在理性地思考之后,自主地选择之后,按照这种方式行动,就是康德所说的追求道德完美。它关乎不断地努力使你的行为与每个人都可以为公平公正的生活而努力的原则相一致。
弗里德里希·尼采:超越善恶
天使,阿博特·汉德森·塞耶,1887 年。来源: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弗里德里希·尼采的哲学挑战了由道德和宗教决定的传统完美观念,认为这些标准限制了人类的潜能。他提出了一种替代的理想:超人(通常被翻译为“超人”或“超级人”)。这种存在会超越对错的通常观念,开辟自己的道路——通过自我成长和创造价值的能力来自我肯定。
对尼采来说,完美不是要符合外部标准,而是要不断自我发展和改变。想象一个艺术家,他不模仿任何以前的风格,而是创造全新的形式,因为他们有一个别人从未表达过的愿景。
通过打破传统,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更确切地说,创造出一种文化上全新的事物——艺术家体现了尼采式的完美。他们超越了局限和社会的期望,说:“看!我已经创造出更适合我自己的东西。”
尼采不相信通用的完美规则,因为对一个人来说完美的东西,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就不是完美的东西。相反,他认为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目标来确定自己的理想。
尼采认为完美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定义一次就永远忘掉。相反,他认为完美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个人项目。
让-保罗·萨特:存在主义自由
田园风光:罗马郊外,克劳德·洛兰(克劳德·盖勒),约 1639 年。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让-保罗·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完美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完美是人为自己创造的东西,而不是试图与任何外部标准相匹配。
根据萨特的观点,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没有先验的本质之说。相反,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并决定他们想要通过自己的选择来遵循什么价值观。
在这种情况下,完美不是要符合他人制定的某种标准。它是关乎你自己的个人旅程,只有因为你拥有自由和选择权,你才能踏上这条旅程。
想想一个站在空白画布前的艺术家。对萨特来说,这种创造行为意味着完美。艺术家为自己的表达而创作,出自他们内在的自我(或想要成为的自我),通过自觉的选择,从而不断地变得真实(真实)。
萨特批评了来自社会或外部影响的完美观念,因为它限制了个人自由和真实的生活。相反,他说,人们只有完全无视这些标准,并拥抱自己创造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才能找到真正的完美。
这种存在主义自由使个人能够真实地生活,做出与他们内在自我一致的决定,而不是别人对他们的期望。在萨特的观点中,完美应该关乎珍视独特性,并拥有勇气来定义自己——即使在一个万物都没有内在目的的世界里。
西蒙娜·德·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约翰内斯·维米尔,1665 年。来源:莫瑞斯豪斯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一位超前的女性主义哲学家,她批评了社会强加给女性的完美观念,这些观念充满了性别期待。她说,这些理想会限制女性的自由。如果她们想变得真实或有选择权,她们就必须塑造自己,以适应可能不适合她们的角色和标准。
德·波伏娃将存在主义的思想引入女性主义,主张一种关于存在主义选择和自由的完美概念。她认为,无论男女都应该能够自己决定要走的道路,以及什么价值观很重要;这些不应该由社会决定。
而不是试图满足外部标准,比如总是看起来完美无瑕,或者在某件非常“女性化”的事情上取得巨大成功,她的想法包括拥有空间——存在主义自由——来拥抱任何时刻的自我,并追求自己为自己选择的目标。
社会规范对女性试图变得完美的努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社会通常只评判她们的外表,或者她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完成传统的女性工作。德·波伏娃说,我们应该拒绝这些想法,因为它们限制了我们。相反,她鼓励女性通过做出自己的选择,忠于自我来寻找意义。
在女性主义存在主义中,重新思考完美意味着更关心个人发展和自由,而不是融入社会。它是关于珍惜你是谁,并实现你的潜力——而不必担心社会是否认为这“女人味”足够。
那么,完美是真吗?
暴风雨,乔尔乔·德·卡斯泰尔弗朗科(乔尔乔内),约 1508 年。来源:威尼斯学院美术馆
完美是一个迷人的概念,它已经吸引了人类几个世纪,但它很复杂——它有多个方面。
看待完美的一种方式是把它看作是不可能的事物,完美到它实际上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会非常努力,但仍然无法做到优秀,因为优秀意味着达到一种没有人能达到的完美标准。
看待完美的另一种方式是把它看作是个人旅程:渴望明天比今天更好,并始终努力自我提升。与其让社会或外部理想决定我们应该如何生活,不如根据对我们重要的东西来创造我们自己的基准。
最终,完美是否存在取决于语义。如果我们把“完美”理解为一种静态的、绝对的东西,那么也许它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们把这个词定义为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个人有意义的成长,它允许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完美对于所有人类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可以触及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