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的救恩观:一个永恒的遗产
在基督教神学中,救恩论(Justification)无疑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这个概念根植于律法与福音的区分,是马丁·路德,这位伟大的德国改革家,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心,甚至为此冒着生命危险。他以其对救恩的理解,掀起了宗教改革的巨浪,而这改变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面貌。
路德的改革运动,犹如一颗巨石投掷于平静的湖面,激起千层浪,其影响力波及甚广。尽管他面临来自罗马教廷和激进改革派的双重压力,他的思想却如同磐石般坚固,最终获得了胜利。至今,路德的救恩观仍是路德宗教会不可动摇的基石,并继续在历代信徒心中产生着深刻的共鸣。
从法律到神学:路德的思想转变
路德在瓦特堡城堡的房间,德国艾森纳赫。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年轻的路德本意并不想成为一名宗教改革家,他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名成功的律师。然而,一次经历致命的暴风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将法律抛诸脑后,穿上修士的粗布长袍,加入了奥斯定会(Hermits of Saint Augustine)。这一决定虽然令父亲失望,却成为他生命中极具转折意义的事件。路德信誓旦旦地向圣安妮许下诺言,如果保全性命,就皈依修道,而圣安妮似乎为他准备了更大的命运。
1505年7月,路德告别了法律的学习,加入了位于埃尔福特(图林根)的奥斯定会。这家修道院以其严格的戒律而闻名,路德在修道生涯中,不仅要面对苦行生活的各种考验,更要面对内心深处的思考。这段时期,他经历了内心挣扎,但也正是这段时期,他那敏锐的神学思维逐渐成形。
上帝的威严:路德的灵魂拷问
《钉十字架》,皮耶特罗·迪·米尼亚托,1420年。来源: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关于路德在修道院里的故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第一次主持弥撒的经历。在弥撒的高潮部分,即“圣言”(Verba)之时,路德突然感到恐惧,全身颤抖,无法言语,更无法动弹。他被上帝的伟大与永恒所震撼,这种对上帝的敬畏和不安,促使他开始了在修道院里的探索之旅。
路德对上帝的无限敬畏,令他备受煎熬。他一次又一次地向神父忏悔,但总觉得还有罪过尚未被发现,于是他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忏悔室。
路德的罪恶感无法消散,他的父亲的忏悔神父,约翰·冯·斯陶皮茨(Johann Von Staupitz),建议他换个环境,前往罗马,担任奥斯定会的使节。罗马作为许多基督徒精神世界的中心,路德对这次旅行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在那里获得更多的信仰上的成长。然而,令他失望的是,罗马并非他想象中的精神圣地,而是充斥着放荡和欺骗的罪恶之都,神职人员和世俗人士都沉溺于各种罪恶之中。罗马的现实与他想象中完全背道而驰,这令他感到迷茫和困惑。
罗马之行:心碎的发现
梵蒂冈城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和圣彼得广场的版画,梵蒂冈城圣彼得广场,1880-1900年。来源:美国国会图书馆
路德于1510年启程前往罗马,他怀着虔诚的心,希望在罗马进行精神修养,更深入地思考信仰问题。然而,罗马的景象却令他感到失望。他亲眼目睹了弥漫在罗马城中的各种罪恶和腐败,这与他所期待的精神圣地完全不同。他发现,罗马不过是罪恶的温床,而不是信仰的殿堂。
尽管心怀失望,但路德仍然决定利用他在罗马的时间,四处拜访圣物,并参与了教皇颁布的宽恕赦罪(indulgence)活动,即边走边念主祷文,登上彼拉多台阶。据说,他在登上台阶期间,回想起自己对圣经的学习,对比他所做的事情,突然顿悟。
唯独信靠:解开圣经的奥秘
《使徒保罗》,伦勃朗,1657年。来源: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路德从罗马归来后,精神状态比出发前更加糟糕。他变得消沉、悲观,甚至愤世嫉俗。如果连罗马都无法给他答案,他又该如何是好?为了缓解路德的内心焦虑,人们建议他去新成立的维滕贝格大学教授圣经。在这里,他认真研究了圣保罗的作品,特别是《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正是从这里,路德开始深入探讨圣保罗对上帝的义和上帝在基督耶稣里对罪人的怜悯的理解。
路德特别关注《罗马书》第一章的一段经文:“因为上帝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是本于信,以致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路德认为,这段经文是理解新约关于上帝的恩典和耶稣的完美工作的关键所在。他写道:“……我开始明白上帝的义,是上帝所赐的义,是靠着信而得的,也就是义人因信得生。保罗的意思是指:上帝的义,在福音中显明出来,是一种被动的义,换句话说,是上帝用怜悯来称义我们,如同经上所写:‘义人必因信得生’”(LW 34:336-337)。
《圣保罗》,埃尔·格列柯,1598-1600年。来源: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正如路德所说,圣保罗的这段话揭示了上帝对罪人的态度,并非是一个愤怒的暴君,急于向无法达到他标准的无辜罪人倾泻怒火,而是一位慈爱仁慈的父亲,愿意将义作为礼物赐予人。这种义不是靠个人的努力和善行获得,而是通过信心的礼物获得。的确,我们生来就带着原罪的污点,但这不是全部故事。
路德开始意识到,所有的经文都以这个真理为基础,他感到自己“一下子就重生了,好像穿过敞开的门,进入天堂”。
唯独信靠:解开信仰的奥秘
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钉在维滕贝格教堂的门上,卡尔·鲍尔,19-20世纪初。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对于路德来说,唯独信靠的思想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堕落、有罪的人类如何与完美、圣洁的上帝和解?在他看来,两者之间仿佛水火不容,就像油和水,永远无法融合。一个完美的上帝如何能够悦纳不完美的人?一个罪人如何能够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完美的义?即使是我们的善行,不也因我们不纯洁的动机而被污染,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警告的那样?上帝的律法不也是要定罪人吗?
这些问题困扰着路德,促使他决心寻求安慰他的良心。在深入研究圣经的过程中,他开始意识到,上帝称义罪人,不是根据他们的努力和善行,而是根据他在基督耶稣里所成就的救赎,以及他那无条件的爱。
通过对圣经以及圣奥古斯丁和圣伯纳德这样的思想家的研究,路德开始理解救恩是一种纯净而完全的礼物,是“extra nos”,即完全来自我们之外。它不是靠行为获得,而是完全靠“sola fide”,唯独信靠。正如他在《论基督徒的自由》中所说:“因为上帝的话语不能靠任何行为被接受和尊崇,只能靠信靠。因此,很明显,正如灵魂需要唯独圣言才能获得生命和称义一样,灵魂也唯独靠信靠,而不是任何行为而称义。如果灵魂能够通过其他方式被称义,那么它就不需要圣言,也不需要信靠”(Kilcrease & Lutzer, 2017, pg. 18)。
路德与唯独信靠:改革的伟大遗产
马丁·路德,卢卡斯·克拉纳赫长子,1525年。来源:英国艺术
在过去的五个世纪里,很难找到像马丁·路德一样,对基督教信仰和实践,以及整个世界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人。他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仍然在西方基督教世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今天,路德宗基督教遍布世界各地,拥有约8000万信徒。
路德最初的内心挣扎,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富有成果的基督教教派,他对救恩论的理解,至今仍然吸引着神学家和普通信徒,并带给他们慰藉。因此,即使是非路德宗信徒,也能够从路德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例如信念的力量、坚持真理的勇气,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参考文献
Kilcrease, J. D., & Lutzer, E. W. (2017). Martin Luther in his own words: Essential Writings of the Reformation. Baker Books.
Luther, M. (1960). Career of the Reformer IV. Fortress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