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的目标读者是犹太人,因此作者假设读者熟悉犹太习俗和文化,省略了对故事中犹太元素意义的解释。虽然《马太福音》取材于《马可福音》,但它详细记录了许多《马可福音》中未提到的事件、言论、比喻和神迹。它包含许多独具特色的故事和对事件的独特视角,丰富了关于弥赛亚耶稣事工和生活的叙述。
作者和年代
根据传统,马太是圣经正典中第一部福音书的作者。希埃拉波利斯的帕皮亚斯,一位公元1世纪晚期到公元2世纪初的教会领袖,提倡了这一观点,但当代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一些学者推测,该书的作者可能是第二代匿名作者,诞生于公元1世纪末。学者们对《马太福音》的写作时间尚无共识,推测的日期从公元40年代到公元100年不等。
如今,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太福音》的作者使用了《马可福音》和至少另一个资料,可能是《Q源》,来编写这部福音书。这部福音书写得很好,作者使用了所谓的“会堂希腊语”。
历史背景
《马太福音》的目标读者是犹太人。从这部福音书的开头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它以一个谱系开始,显示耶稣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大卫的子孙。它还展示了耶稣如何应验了关于弥赛亚的旧约预言,以及作者如何称耶稣为大卫的儿子。对福音书中提到的犹太习俗没有解释,这意味着这些习俗对目标读者来说并不陌生。
结构
一些学者将这部福音书分成五段讲道,据说是为了与旧约的头五卷书(即摩西五经或律法)相对应。其他人则提出了不同的划分方法。
幼年记述 (1:1–2:23)
作者的叙述的核心是耶稣的谱系,它表明耶稣应验了关于弥赛亚的预言。
宣告国度 (3:1–7:29)
本部分详细描述了耶稣的受洗、受试探、呼召门徒以及他对上帝国度临近的早期宣告。
在加利利的传道和使命 (8:1–11:1)
关于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部分与《马可福音》中的内容有很多共通之处,但《马太福音》增加了内容。它记录了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和医治,并提供了一些关于耶稣传道的细节。
来自以色列的反对 (11:2–13:53)
《马太福音》展示了以色列的宗教精英如何反对耶稣的传道和教导。这种反对来自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们试图通过挑战耶稣的行为、教导和交往方式,以及诱使他违反犹太律法来指责他犯法。
耶稣、国度和教会 (13:54–18:35)
《马太福音》记录了耶稣在拿撒勒被拒绝,并继续记录了宗教领袖如何挑战他的身份和权威。耶稣用几个比喻,例如芥菜种的比喻和面酵的比喻,教导了关于国度的道理,暗示了他的事工和基督教的成长和影响力。
在犹大和耶路撒冷的传道 (19:1–25:46)
在耶稣在犹大的传道期间,他谈论了末世论,福音书在《马太福音》24章和25章中记录了这些内容。《马太福音》24章为我们理解末世事件提供了最为全面和重要的内容。
受难和复活 (26:1–28:20)
《马太福音》对与耶稣的受难和复活有关的几个事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例如犹大的死亡、彼拉多妻子的梦、坟墓的守卫者、地震和天使,以及贿赂守卫者的事件。
主要主题
耶稣是旧约预言的应验
在《马太福音》中,作者多次指出,他所叙述的内容是旧约预言的应验。在他的福音书中,”先知所说的话”这个词出现了十次。
耶稣是新摩西
在《马太福音》中,耶稣经常与摩西相提并论,因为摩西是上帝子民的救赎者。这个方面在登山宝训(《马太福音》5-7章)中得到了强烈的体现,但读者也能在福音书的其他部分看到这一点。甚至这部福音书的五部分结构也反映了摩西五经的结构。登山宝训、使命讲道、比喻讲道、社区讲道和橄榄山讲道构成了马太五段讲道。
天国
《马太福音》记录了耶稣 31 次使用 “天国” 这个词,其中很多时候是在用读者所熟悉的元素来讲述比喻。
关键经文
《马太福音》1:1
“耶稣基督的家谱,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
从第一节经文开始,《马太福音》就集中于耶稣的犹太血统,暗示了接下来的内容:一个讲述福音信息的文本,并以一种传统的方式来展现耶稣是弥赛亚。
《马太福音》 1:22-23
“这一切的事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说:‘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给他起名叫以马内利’。以马内利翻出来就是‘神与我们同在’。”
耶稣从未被叫作以马内利,但这个词是对基督本质的描述——神在肉身之中。《马太福音》反思了基督作为旧约预言中应许的弥赛亚。
《马太福音》 5:17-19
“你们不要想我来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所以,凡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又教训人这样做的,在天国里要称为最小的。但凡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的,在天国里要称为大的。”
在福音书的犹太视角范围内,作者强调了耶稣如何教导律法的普遍适用性,并警告那些教导诫命已经减弱的人。耶稣对律法的解释比律法本身记载的还要严格。
《马太福音》 24:4-5,11,24
“耶稣回答说:‘你们要谨慎,免得有人迷惑你们。因为将来有好些人冒我的名来,说:‘我就是基督’,并且要迷惑许多人。’
‘因为假先知要起来,迷惑许多人。’
‘因为假基督和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奇事,倘若能行,连选民也要迷惑了。’
《马太福音》 24 章是福音书中关于末世事件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在这章经文中,《马太福音》的作者反复强调了耶稣对末日欺骗的警告。
《马太福音》 24:37-39
“人子降临的时候,也要像挪亚的日子一样。因为挪亚洪水以前的日子,人照常吃喝嫁娶,直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他们不知道,直到洪水来,把他们全都冲去,人子降临也要这样。”
根据耶稣的说法,《创世纪》中的洪水故事是人们可以预期在基督再来时会发生的事情的一个例子。这个对旧约故事引用的一个有趣方面是在洪水期间,义人被留了下来,而恶人被洪水卷走(《创世纪》7:23)。
《马太福音》 28:12-15
“他们和祭司长商议,就给了兵丁一大笔银钱,说:‘你们要这样说:‘他的门徒夜里来,把他偷去了,我们睡觉的时候。’’倘若这话传到巡抚耳朵里,我们就替你们说好话,保全你们无事。’兵丁领了银钱,就照他们所吩咐的去行了。这话直到如今在犹太人中间流传开了。”
这个事件是《马太福音》特有的,它展示了那些反对耶稣的人的欺骗性。他们试图掩盖耶稣复活的真相,而复活证明了他是人们期待的弥赛亚。
当代意义
《马太福音》帮助当代基督徒理解新旧约之间的关系。在福音书中,耶稣阐明了对诫命的解释,展现了道德生活的原则。八福阐述了天国公民的态度和特质,强调了与上帝的价值观和应许保持一致的生活带来的祝福。除了耶稣讲述的关于国度的比喻之外,它还为信徒提供了对与上帝国度相关的原则的洞察。
《马太福音》的另一个贡献是关于末世事件的论述,见于第 24 章和第 25 章。虽然这些内容并不仅仅出现在《马太福音》中,但它与《路加福音》 17 章中叙述的不同之处帮助读者可以构建关于基督再来之前和期间将会发生的事情的综合画面。
《马太福音》 18:15-20 提供了解决信徒之间冲突的原则。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大多数教会冲突解决流程的核心。
《马太福音》 28 章中关于大使命的版本是几乎所有基督教教会开展宣教工作的基础。它建立在基督的权威之上,展示了他的救赎工作的包容性,并强调了悔改后持续的属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