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约翰是十二门徒中最年轻的一位,在教会历史上,他被称为“爱的使徒”、“福音作者”、“拔摩岛的约翰”、“长老约翰”等。他性格复杂,既有“雷子”般的刚烈,也有对基督挚爱的温柔一面。
初遇与蒙召
他和哥哥雅各是西庇太的儿子,与彼得一起打渔(《路加福音》5:1-11)。一次神迹般的大丰收后,耶稣呼召他们放弃渔网,跟随自己。尽管家境殷实,拥有雇佣工人的能力(《马可福音》1:19-20),兄弟二人却毅然决然地跟随了耶稣。
性格与特质
作为最年轻的门徒,约翰有时流露出优越感和野心。他和雅各曾请求耶稣在国度里赐给他们左右的位置(《马可福音》10:35-37),《马太福音》则记载是他们的母亲代为请求(《马太福音》20:20)。他们还曾询问耶稣是否该降火烧毁拒绝接待耶稣的撒玛利亚村庄(《路加福音》9:51-56)。
这些都表明兄弟二人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报复心,这可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关。“雷子”(Boanerges)的称号,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他们的火爆性格。
然而,约翰也有着温柔细腻的一面。福音书五次提到他是耶稣所爱的门徒(《约翰福音》13:23; 19:26; 20:2; 21:7; 21:20),甚至在最后的晚餐上依偎在耶稣身旁。值得深思的是,《约翰福音》是唯一如此描述的福音书,虽然文中未指名道姓,但根据上下文和教父们的解读,普遍认为此门徒即约翰。
这其中是否存在矛盾?如果约翰真的是福音书的作者,这种自称“爱的使徒”并强调与耶稣特殊关系的做法,是谦逊还是一种变相的炫耀?由于其他门徒已去世,无人能验证约翰的说法。
尽管如此,约翰对耶稣的福音矢志不渝,终其一生忠贞不屈,饱经磨难。
重要时刻
耶稣多次单独带约翰、雅各和彼得见证特殊事件:睚鲁女儿的复活、耶稣的变像,以及耶稣被捕前在客西马尼园的祈祷。而《约翰福音》中记载的耶稣与约翰的相遇尤为重要。
《约翰福音》13:21-26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门徒彼此对看,不知道是指谁。有一个门徒,就是耶稣所爱的那一个,正靠着耶稣的怀里坐着,于是西门彼得点头向他使眼色,问他说:主,是谁呢?那门徒便靠着耶稣的怀里,对耶稣说:主,是谁呢?耶稣说:我蘸过饼给谁,就是他。耶稣蘸了饼,递给犹大西门之子的加略人犹大。”
这段经文突显了耶稣与约翰的亲密关系。文中彼得,这位通常代表门徒发问的人,却示意约翰向耶稣提问。约翰能如此轻松地靠近耶稣,可见他们之间的亲密无间。
《约翰福音》19:25
“耶稣的母亲和他母亲的妹子,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都站在十字架旁边。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门徒站在那里,就对母亲说:母亲,看你的儿子!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这段场景展现了耶稣对母亲的关爱和与约翰的亲密关系。弥留之际,耶稣嘱咐约翰照顾自己的母亲,体现了深沉的爱与责任。
《约翰福音》20:2
“她就跑来告诉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另一个门徒说:他们把主从坟墓里拿去了,我们不知道把他放在哪里。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坟墓。”
这段描述了妇女们向门徒报信后,彼得和约翰的反应。约翰先到但未进入墓穴,表现出某种犹豫或敬畏;彼得则直接进入,体现了他冲动的性格。约翰随后进入,看到裹尸布的摆放方式后,相信了耶稣复活的预言。
传承与影响
据传统记载,使徒们在犹太地区传教十年后,因希律王阿基帕的迫害(雅各被杀),被迫分散传道。约翰在保罗建立教会的以弗所传教,并写下三封书信。据特土良记载,他在罗马曾被投入沸油锅而毫发无损,后被流放到拔摩岛,在那里写下《启示录》。
晚年,他培养了坡旅甲和安提阿的依纳爵等教父,而坡旅甲又教导了爱任纽,后者记录了诸多关于约翰的细节。
圣经将《约翰福音》、三封书信和《启示录》归于约翰,但学者们对其作者身份存在争议。一些伪经作品,如《约翰行传》,也被伪托为约翰所作。
从约翰的福音书和书信来看,他强调舍己的爱,这与他早期渴望权势的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
约翰有幸记录了耶稣基督的启示,并为后世留下见证(《启示录》1:1-2)。上帝通过一系列的异象向他启示了这个以第十二章为中心的、具有对称结构的预言,其中描述了弥迦勒及其天使与龙(撒旦)及其天使之间的战争。
逝世
大多数学者认为约翰是唯一一位没有殉道的使徒,寿终正寝。但也有人认为他死于犹太人的手中(希耶拉波利的帕皮亚斯)。一种说法是他安葬在以弗所附近的塞尔丘克村庄,原圣约翰大教堂遗址附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