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长河,不同的宗教都提出了相似的圣洁概念,这些概念涵盖了从仪式纯洁到道德行为准则,再到从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来的特殊物品或场所。鲁道夫·奥托深入分析了这些形式背后的实质,发现它们都源于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会压倒主体。他将这种体验称为“神圣感”,并将其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他还探寻了不同宗教之间的平行之处,并研究了非宗教现象。他的思想影响了众多学术领域。
鲁道夫·奥托是谁?
德国黑森州马尔堡大学的旧建筑,由 A. Savin 拍摄,来源:维基百科
鲁道夫·奥托是一位德国神学家,1869 年出生于汉诺威附近。他是路德教派教徒,他的大学论文的主题是路德关于圣灵的教义。1917 年,奥托成为马尔堡大学神学院的教授。他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 1929 年退休,并于 1937 年因肺炎去世。
德国斯皮尔纪念教堂入口处的马丁·路德雕像,由 Kmtextor 拍摄,来源:维基百科
奥托生活中的某些细节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作品。虽然奥托是一位神学家,但他对笛卡尔等哲学家进行了原创研究,尤其是对伊曼努尔·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进行了研究。或许更重要的是,奥托在 1911 年至 1912 年期间进行了一次广泛的国际旅行。他去了印度、中国和日本,以及巴勒斯坦和北非。奥托后来表示,在这段时期内,他对摩洛哥犹太教堂的访问对他形成神圣感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神圣感”
土耳其帕穆卡莱苏菲教派旋转舞者,由 Roy Egloff 拍摄,来源:维基百科
奥托 1917 年出版的书籍《神圣感:对神圣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关系的探究》的完整书名表明,奥托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神圣概念,如人们通过不同的宗教体验到的那样。但他采用了一种实验性的方法,将神圣感描述为所有真正宗教体验的本质结构——一种无与伦比、不可还原且势不可挡的结构。
副标题对于理解奥托试图在他的书中阐述的观点至关重要。他给自己设定的任务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奥托区分了非理性与理性。非理性的神圣感观“过分夸张和奇幻”,但纯粹的理性分析无法捕捉到学者们将该概念应用于众多不同现象时真正的神圣感。奥托声称,神圣感是非理性的,而不是非理性的:超越理性,但并不违背理性。
神圣感的传统解释
《世界图画史》中的圣所,1877 年,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理解这种非理性的神圣感观,奥托认为引入新的术语至关重要,这些术语不应过于宽泛或不确定,以免变得毫无用处。神圣感的传统定义往往遵循以下两种途径。要么侧重于使信徒变得圣洁或保持圣洁的基本宗教仪式(通常与洗涤和进食有关),要么神圣感可以体现为某人或某事在道德品质上的“完全善良”。
奥托没有沿用这两种对神圣感的解释,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词语来描述它,并为其应用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他使用的新术语是“神圣感”,取自拉丁语 numen,意思是神性,或更广泛地说,神圣的存在和力量。一般而言,奥托将其描述为一种精神状态。更具体地说,他将其描述为“造物感”或造物意识。
这种神圣感的形而上意义比仪式意义或道德意义更能解释神圣感的品质和价值是如何转移到物体、时间、人以及场所的。
什么是 “神圣感”
约翰·马丁的《他愤怒之日》,1851 年,来源:伦敦泰特美术馆
奥托帮助将他对神圣感的全部愿景概括成一个拉丁语短语:mysterium tremendum et fascinans。它是一个既可怕又迷人的谜题,在相同的体验中同时存在。这些元素构成了“对比的和谐”,神圣感既将我们推开,又将我们吸引。他书中的最重要的章节都是围绕着对这句话的解释展开的。
第四章分析了神圣感的可怕性 (“tremendum”)。奥托将其分解为三种感觉:敬畏(特别是神圣的愤怒和嫉妒)、力量感 (majestas 或威严) 以及紧迫感或能量感。第五章分析了“完全的异类”(德语为 ganz andere,拉丁语为 totaliter aliter)的奥秘。一些现代神学家,如卡尔·巴特,将其作为上帝的名称。第六章解释了迷恋的元素。神圣感让我们充满了敬畏,迷住了我们,甚至达到了一种“令人眩晕的陶醉”的狄奥尼索斯式感觉。
与神圣感相关的概念
约翰·马丁的《天堂平原》,1851-3 年,来源:伦敦泰特美术馆
本书中最有趣的章节之一是第七章,在这一章中,奥托考察了日常生活中神圣感的类比和相关感觉。在整本书中,奥托一直认为,神圣感是sui generis:独一无二,自成一类。但他确实在其他类别中找到了平行之处,例如恶魔、崇高、神秘或狂喜,甚至情欲。
有一些现代概念和短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奥托所说的神圣感。虽然它们并不完全等同,但至少是类似的。例如,“敬畏感”是一个积极的短语,经常与科幻小说中的类似感觉联系在一起,而“怪异”则代表了消极的一面。所谓的“怪诞”小说——科幻小说的一个子类别,通常与 H.P. 洛夫克拉夫特的宇宙恐怖联系在一起——经常试图捕捉这种超自然和神秘的感觉。有趣的是,这些都是奥托在他的书中讨论过的词语,还包括“外星”和“恐怖”——所有这些都让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读起来像是最近写成的。
圣经与神圣感
威廉·布莱克的《雅各布的天梯》,1805 年,来源:大英博物馆
虽然奥托对比较宗教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且在他的书中自由引用了不同的圣经经文,但他仍然是一位基督教神学家。奥托使用不同的圣经故事和经文来说明他的观点,这非常有见地。他最喜欢用来概括圣经中神圣感概念的文本包括:亚伯拉罕为所多玛求情 (创世纪 18),雅各布在伯特利 (创世纪 28),摩西和以赛亚接受他们的使命 (出埃及记 3; 以赛亚书 6) 以及约伯从上帝那里获得答案 (约伯记 38)。
奥托使用的另外两组文本值得一提,原因不同。一组是马可福音 (16:32) 结尾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经文,在这一节中,耶稣在生命结束时向门徒预言了自己的死和复活,门徒们的反应是震惊和颤抖,他们感受到了神圣感。第二组是奥托对两段旧约文本的独特翻译,赋予了它们新的、幽灵般的感觉:
鲁道夫·奥托的持久影响
C.S. 刘易斯纪念石,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诗人角,由 14GTR 拍摄,2013 年,来源:维基百科
奥托的书是二十世纪最成功的宗教书籍之一。它对卡尔·巴特和保罗·蒂利希等现代大陆神学家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也许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对 C.S. 刘易斯的影响。
刘易斯在《痛苦问题》 (1940 年) 中讨论了神圣感。他进行了一个思想实验,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房间,而隔壁房间里却有一系列不同的生物:一只老虎,然后是一个幽灵,最后是一个“强大的灵魂”。第一个会产生恐惧;第二个,会产生一种怪异的恐惧。那么第三个呢?
卡尔·荣格,1935 年,来源:维基百科
奥托的神圣感概念对神学以外的学科也有很大的影响。这并不奇怪,因为他的书已经出版了二十种语言版本,而且从未停印。宗教史学家米尔恰·埃利亚德在他的 1954 年的开创性著作《神圣与世俗》中借鉴了奥托的思想。奥托还影响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例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和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他的“英雄之旅”模型被乔治·卢卡斯用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并被此后的编剧使用——在他的作品中,包括《神话的力量》,一直都在使用奥托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