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9世纪最负盛名的德国画家之一。他的作品《迷雾中的漫游者》堪称德国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这幅描绘着一位男子站在云海之上凝望远方的画作,早已成为大众文化符号,从海报、杯子、日历到粉丝艺术,无处不在。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德国浪漫主义的旗帜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肖像,由格哈德·冯·库格尔根绘制,1808年。
弗里德里希于1774年出生在德国北部,曾在哥本哈根学习艺术,后定居德累斯顿。他加入了德累斯顿的艺术圈,与菲利普·奥托·伦格和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等艺术家并肩作战。1824年,弗里德里希被任命为德累斯顿皇家艺术学院教授。
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以神秘、阴郁的风景和孤独的人物为特色,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不可或缺的视觉语言。自然是他艺术创作的主题,他很少在画中刻画人物的近景,人物通常被置于画面的边缘,渺小而孤独,与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形成鲜明对比。受其基督教信仰的影响,弗里德里希看到了上帝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他认为风景是探索精神和宗教思想的完美载体。因此,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往往带有象征意义,光线和自然的奇观象征着作品中的神性。
迷雾中的漫游者:浪漫主义的化身
《迷雾中的漫游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18年。
弗里德里希的《迷雾中的漫游者》描绘了一位站在悬崖峭壁上,凝望着一望无际的云海的男子。我们看不到他的脸,也无法从细节中判断他的身份。在他面前,是一片无垠的山谷,被薄雾笼罩着。在远处,还可以看到更高的山峰。
关于“漫游者”的身份,有几种不同的理论。其中一种理论认为,这幅画描绘的是弗里德里希·戈特哈德·冯·布林肯上校,一位在反法战争中英勇作战的萨克森军官。如果这种说法属实,那么这幅画可能是一幅爱国主义的赞歌。在德国,反拿破仑的抵抗运动大约从1812年开始,当时拿破仑发起了对俄罗斯的灾难性战争。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于1818年创作了《迷雾中的漫游者》,此时拿破仑已于1815年在滑铁卢战役中战败。弗里德里希于1798年搬到了萨克森王国的德累斯顿。当他创作《漫游者》时,他已经在德累斯顿生活了20年,他很可能想要表达对家乡英雄的敬意。还有其他理论认为,画中的“漫游者”可能是弗里德里希的自画像,因为艺术家有一头红发。然而,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说法。
对崇高的追寻:浪漫主义的灵魂
《迷雾中的漫游者》局部细节,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18年。
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充满了强烈的力量,甚至有些狂野。通过这些风景,他探索了浪漫主义对“崇高”的理解以及人类思想和存在超越自身物理边界时的无限性。被云海笼罩的山峰,显得浩瀚无垠、触不可及,令人敬畏。漫游者邀请观众与他并肩而立,在壮丽的自然景观面前,心生敬畏。
弗里德里希的《漫游者》将个体置于神圣的自然中心,将其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弗里德里希的风景画中,自然本身就是一个角色,有时展现出田园诗般的仁慈,有时则充满神秘和危险。被雾气笼罩的山峰,暗示着浪漫主义英雄必须克服的隐蔽障碍,但它们的美和无限也激发了对崇高的敬畏和惊奇。这幅画将浪漫主义的核心思想融为一体,成为这一运动概念的视觉诠释。
两位漫游者:卡鲁斯与弗里德里希
《山顶的漫游者,朝圣者的休息》,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1818年。
弗里德里希的好友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也创作了一幅类似的画作,画中也描绘了一位站在山中的男子。卡鲁斯是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艺术家,曾担任萨克森国王腓特烈·奥古斯都二世的私人医生。弗里德里希的《迷雾中的漫游者》和卡鲁斯的《山顶的漫游者,朝圣者的休息》都创作于1818年,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幅画作谁先创作。这两幅画作都描绘了一位独自站在山顶的男子,沉浸在对自然奇观的沉思中。
卡鲁斯画作中的漫游者是一位僧侣或朝圣者,而弗里德里希画作中的男子身份则难以确定。他穿着制服或类似于“Altdeutsche Tracht”(老德式服装)的服装,这是一种在19世纪初流行于德国的传统服饰,是对法国时尚的对抗。也许,这种模糊的服饰反映了浪漫主义运动对过去的迷恋。
《两位男子正在凝望月亮》,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约1825-1830年。
弗里德里希和卡鲁斯选择了一种不寻常的画作格式,不是像大多数风景画那样横向构图,而是纵向构图,更像是肖像画而非风景画。然而,弗里德里希巧妙地描绘了远处的山峰,创造了深度,展现了景观的壮丽和广阔。他使用了两种技巧来实现这一点。一种是使远处景物的边缘变得模糊,另一种是在背景中使用更浅、更冷的色彩。
在《漫游者》中,弗里德里希选择将人物以“Rückenfigur”的形式展现,即“背对观众的人物”。这是一种流行的艺术手法,可以让观众将自己置身于孤独的人物的位置。由于我们看不到人物的表情,只能从他的姿势和阴郁的风景中推断出他沉思的状态。这在古典艺术中并不常见。然而,“Rückenfigur”在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尤其是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弗里德里希《漫游者》背后的五种哲学理念
《从德累斯顿艺术家工作室眺望易北河》,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约1805-1806年。
浪漫主义运动起源于对启蒙运动价值观的反叛。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似乎指引着通往和平与文明生活之路,但最终却导致了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漫游者》成为浪漫主义的标志性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它将浪漫主义作家和画家所重视的一些关键概念融为一体,包括个性、自我反省和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由。
个性是浪漫主义的核心特征,它与社会反抗的理念密切相关。拜伦和雪莱等浪漫主义作家在作品中塑造了孤独的浪漫主义英雄形象,而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则是贯穿浪漫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在艺术领域,自我反省意味着浪漫主义艺术家摒弃了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历史和神话主题,转而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例如,威廉·布莱克的艺术拥抱想象力,而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则通过神秘的风景来表达他的宗教和精神理念。
正如歌德对“神圣燃烧的心”的理想,浪漫主义艺术家力求寻找真实。艺术史学家约瑟夫·科纳指出,画作的中心大约是漫游者心脏的位置,他说:“心脏是宇宙的中心。”这概括了浪漫主义运动对人类存在中情感、真实和非理性的部分的关注。
歌德肖像,由约瑟夫·卡尔·施蒂勒绘制,1828年。
尽管浪漫主义运动紧随启蒙运动而来,但它并不分享启蒙运动对科学和工业化的迷恋。浪漫主义思想家,如歌德和诺瓦利斯,认为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紧密相连,他们对纯粹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科学不感兴趣。许多浪漫主义者都是科学家,比如弗里德里希的朋友卡尔·古斯塔夫·卡鲁斯。然而,对他们而言,物质世界只是存在的一个方面,与内心的神性相连。在诺瓦利斯看来,自由、思想和意志都难以解释,除非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统一。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些概念甚至不应该存在于人类的脑海中。
浪漫主义运动的成员对自由,无论是身体自由还是精神自由,都特别感兴趣。毫不奇怪,浪漫主义运动的许多主要思想家都是爱国者,他们为国家的自由而奋斗。在德国,这导致了对民族统一的浓厚兴趣。毕竟,在弗里德里希的时代,德国还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组成现代德国的领土仍然是独立的王国,比如普鲁士王国或萨克森王国。
与自然的合一
《山中的十字架》,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07-1808年。
歌德认为,人类的想象力和存在深深扎根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一些浪漫主义者甚至将自然与上帝等同起来。这种观点被称为泛神论。并非所有浪漫主义者都是泛神论者,但这些思想与浪漫主义运动的思想一起蓬勃发展。歌德和诺瓦利斯都在作品中力求以直接而真实的方式体验自然,他们的著作为人们对自然的反应带来了新的情感维度。
虽然弗里德里希并没有以“户外写生”而闻名,但他经常在现场进行素描,然后在工作室中使用这些素描来创作自己的作品。这幅画中的景观灵感来自现实中的地方:萨克森的易北砂岩山脉(Elbsandsteingebirge)。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蚀,柔软的砂岩形成了壮观的柱子和高原。弗里德里希在1822-1823年的《易北砂岩山脉中的岩石景观》中再次描绘了这个地方。今天,有一条与《迷雾中的漫游者》相关的徒步旅行路线,被称为“画家之路”(Malerweg)。这条路线经过了一些可能与弗里德里希画作中的原始地点相似的景点。
穿越历史的漫游者
《易北砂岩山脉中的岩石景观》,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1822-1823年。
一些学者认为,弗里德里希的《漫游者》与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特别是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爬上冰川的地方。
许多学者认为,弗里德里希的《漫游者》是他为数不多的以浪漫主义英雄为中心的画作之一,这幅画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运动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流行的社会和个人理想。弗里德里希的其他大多数画作都比人物更注重风景。《漫游者》中人物昂首挺胸的姿势以及与画面的比例,使他与他所凝望的迷雾和神秘的景观一样引人注目。
不幸的是,弗里德里希的艺术被纳粹用来宣扬他们的理念,导致他在二战后的数年里声名鹊起。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他的作品的兴趣才再度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