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未来科技与思想的交叉点时,两个术语频繁跃入人们的视野:后人类主义与超人类主义。它们都认为人类将突破科技的局限,但对未来世界的愿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后人类主义是一种哲学理念,挑战着我们对“人”的传统定义;而超人类主义则专注于如何利用科技增强人类的能力。理解这两种理念的差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那么,后人类主义与超人类主义究竟是什么?
后人类主义的理念
Venice Void, Jana Euler, 2022. 来源:Museum Brandhrst
后人类主义是一种哲学概念,它对人类本性和存在的传统理解提出了挑战。它认为,人类的演化并不局限于生物学上的界限,可以扩展到科技、文化变革和科学进步的领域。
后人类主义是一个跨学科的运动,其思想来自哲学、文学、音乐和科学等多个领域。
后人类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类并非拥有某种固有本质或核心自我的固定实体。相反,他们认为人类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
例如,许多人现在拥有广泛的数字生活,意味着科技和多媒体的影响已经改变了我们。
后人类主义思想的另一个方面认为,人类在智力方面可能不再孤军奋战。有影响力的超人类主义思想家雷·库兹韦尔曾提出,超级智能机器将会出现,它们最初的认知能力将超越人类自身。
此外,后人类主义引发了关于利用科技提升人类能力的道德问题。它提出,为了增强人类自身,改变我们的生物学基础或将自己与机器融合,从道德角度来说是否正确?
这样一来,后人类主义便引发了关于基因编辑、生物黑客和人工智能等话题的讨论。
后人类主义的起源
Untitled, Hajime Sorayama, 2013. 来源:PEN
后人类主义的根源错综复杂,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来各种哲学和思想运动。后人类主义的早期先驱之一是存在主义,这是一个在20世纪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流派,它挑战了人类身份和存在的传统观念。
弗里德里希·尼采和让-保罗·萨特等存在主义思想家批评了固定的“人性”或“天性”的概念,强调个体自由和自我创造。
后人类主义受到科技发展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网络控制学,该学科在20世纪中期开始成形。网络控制学探讨了人类与机器和信息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某些方面可以在今天的超人类主义思想中看到。
法国哲学家吉尔斯·德勒兹和菲利克斯·瓜塔里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千高原》(1980)一书中引入了“成为动物”的概念。
他们进一步提出,人类身份并非仅仅由生物学定义,而是通过与其他实体的关系产生的,从而模糊了人类、动物和机器之间的界限。
科幻作家也为普及后人类主义思想做出了很大贡献,无论是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还是威廉·吉布森的关于强大人工智能的书籍。科幻小说长期以来一直在想象力丰富的作品中探讨基于科学的愿景,在这些愿景中,人类与科技无缝融合,或进化成完全不同的存在。
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人类主义这一术语才开始流行起来,这要归功于多娜·哈拉维和凯瑟琳·海尔斯等学者。
哈拉维的论文《赛博格宣言》(1985)提出了一种对赛博格的女性主义解读:赛博格可以被视为既具有混合性(将身体与机器融合的内在混合)又具有抵抗传统性别规范能力的象征。
海尔斯考察了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主观性。她探讨了当时新兴的互联网,在这个网络世界中,我们不仅仅用手指,而是用思想进行互动。她的著作《我们如何成为后人类》(1999)对“人之为人”的含义提出了新的理解,并认为在数字时代,我们越来越由与机器的关系所定义。
后人类主义的关键特征
Hope is: Wanting to Pull Clouds, Sigmar Polke, 1992. 来源:美国国家美术馆
后人类主义提出了许多定义性特征,将其与传统的人文主义观点区分开,这些特征涉及广泛而深刻的哲学、文化和伦理问题。
首先,后人类主义拒绝了传统人文主义所强调的固定的人类本质或身份。它挑战了仅仅以生物构成来定义人类的观点,并探索了通过科技或文化变革超越这些局限性的方式。
其次,后人类主义认识到,不仅人类之间,而且人类与动物、机器或生态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换句话说,活着意味着不止是“人”。
第三,就是所谓的技术方面。后人类主义者对科技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体验以及我们作为个体的身份感兴趣,甚至认为科技将成为我们物种未来演化的核心。有些人呼吁使用“超人类”科技来提高认知能力或身体机能。
另一个特点是伦理:询问对人类进行某些技术干预是否道德。例如,身体自主权、关于新技术获取的社会正义考虑,以及鉴于某些新兴科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如何实现环境可持续性。
这四个特点的总体影响是,后人类主义促使我们反思在与科技的关系发生如此剧烈变化的特定时刻,我们对“人之为人”的理解,同时提醒我们(即使是必要的),地球上所有生物之间的紧密联系。
超人类主义的理念
Transhumanism, Linas Garsys, 2021. 来源:华盛顿时报
超人类主义是一种哲学,它利用先进的科技超越人类的局限,增强人类的能力。
超人类主义运动借鉴了基因工程、神经科学、赛博格技术和人工智能 (AI) 的进步,帮助人类发展更强大的智力、体力和心理能力。
超人类主义的主要关注点是延长寿命。其信奉者希望通过能够减缓或逆转衰老过程的疗法来彻底消除衰老。科学家正在研究诸如端粒延长或再生医学等干预措施。
认知增强也是超人类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脑机接口 (BCI) 将大脑直接与机器连接,可以扩展人类智力的多个方面,包括记忆力、学习能力和整体认知能力,并使人类能够更无缝地与人工智能系统融合。
埃隆·马斯克的 Neuralink 项目最终目标是植入芯片,使人类与人工智能建立共生关系。
超人类主义者提出的另一个例子是增强超出自然限度的身体能力。这可能包括比仅由血肉组成的假肢更强大的假肢。
它还可能包含为军事行动或其他体力劳动而设计的外骨骼,这些外骨骼通过增强而不是替代生物肌肉,增强力量和耐力。
所有超人类主义者都对这个科技增强后的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它将帮助我们实现作为个体的全部潜能,同时改善全球社会。
超人类主义的起源
Evolution of Transhumanism, Arthur Hamdani, 2022. 来源:The Varsity
超人类主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纵贯历史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运动。虽然该术语本身是由生物学家朱利安·赫胥黎在 1957 年创造的,但超人类主义思想的基础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
优生学概念出现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对超人类主义有重要影响。
优生学家试图通过选择性繁殖和绝育来改善人类,培养了一种增强人类特征的观念。虽然今天由于与歧视性做法有关而被广泛否定,但它为围绕人类增强的讨论做出了贡献。
科幻文学也在普及超人类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阿瑟·C·克拉克和艾萨克·阿西莫夫等作家设想了人类与科技融合,超越生物限制,或发展超级智能的未来。
20 世纪后期,FM-2030(费雷杜恩·M·埃斯凡迪亚里)等思想家开始在他们的著作中普及超人类主义思想,倡导拥抱科技以延长人类寿命,并实现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彻底个人转变。
雷·库兹韦尔的著作《奇点临近》(2005)扩展了这些思想,进一步认为科技进步将导致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奇点”,这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
总而言之,超人类主义背后的影响包括科学、哲学和文学:优生学、科技进步以及科幻作家对未来社会的描绘,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对超越自我、成为更高级存在的思考做出了贡献,并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超人类主义。
超人类主义的关键特征
Transhumanist Art, Yuyeung Lau. 来源:Unsplash
作为一项思想和哲学运动,超人类主义有几个关键原则将其与其他意识形态区分开来。首先,它赞成使用先进的科技来增强人类的能力。
超人类主义者认为,科技进步可以使人类超越身体、智力和心理能力的生物学限制,包括衰老。超人类主义者认为,这应该是个人选择,而不是由自然决定的。
其次,超人类主义是面向未来的。它想象了人类通过科学和技术进步克服当前生物限制的场景。延长寿命、认知增强以及机器与人的融合是超人类主义世界观中的一些主题。
第三,超人类主义强调对提出的论点的证据支持:理性,而不是教条或基于信仰的推理,在这里受到重视。
实证研究应该是关于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来改善自身的任何建议的核心。科学家与哲学家(以及其他人)合作,可以帮助社会成功地驾驭这个复杂的领域。
第四,个人自主权至关重要。从这一点可以引申出熟悉的话题,例如围绕生殖权利的争论。
正如女性拥有(或应该拥有)对自身身体的控制权一样,当某些增强功能出现时,她也应该拥有对自身思想的支配权——除非这些系统开始为我们做出自主决策。
最后,伦理问题是超人类主义对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对话通常涵盖关于增强功能获取的公平性、更高级的智能或人工智能对社会结构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与意外结果或滥用相关的危险。
那么,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机器人的插图。来源:TS2Space
后人类主义和超人类主义是两种运动,它们都对通过科技来增强人类感兴趣,但存在很大差异。
后人类主义是一个哲学运动,它挑战了对“人之为人”的传统观念。它探究了“人”的界限是否可以超越,以及是否存在某种关于人类的东西使其不适合生存。
后人类主义者认为,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我们物种与我们共享世界的其他实体(包括科技实体和生态实体)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对“人之为人”的含义有更广泛的理解。
相比之下,超人类主义更注重实践:虽然它与后人类主义有一些共同的关注点,但它的主要焦点是使用先进的科技,例如基因工程或人工智能 (AI),来增强人类的智力和体力能力,使其超越自然界所能实现的范围。
超人类主义思想预示着人类与机器融合的未来,不仅仅是为了好奇,而是因为这样做将使他们能够活得更久,表现得更好,甚至可能实现超级智能。
简而言之,这两种运动有时会被混为一谈,因为它们都让我们思考超越单纯的“更多人”或“更好的医疗保健”的未来。
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时,它们的意识形态基础存在很大差异。一种追求对我们对自身的一切理解进行彻底的改造;而另一种则主要希望每个人都能长出翅膀。
区分这两种意识形态的是它们背后的哲学——后人类主义质疑固定的“人性”的概念,而超人类主义则愿意利用科技来增强我们的能力。
这关乎我们究竟想要的是对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进行彻底的重新想象,还是仅仅想通过科技实现一些自我提升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