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第一部著作,《逻辑哲学论》,旨在证明如果语言在逻辑上完美,它将能够完全代表现实。通过这样做,我们将看到哲学中大多数经久不衰的问题实际上是无稽之谈!在这样做的时候,维特根斯坦也为一种新的唯我论提出了一种引人入胜且独特的论点。本文将对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及其逻辑唯我论进行一般性介绍。
《逻辑哲学论》概述
1922 年《逻辑哲学论》标题页。来源:维基百科
在《逻辑哲学论》中,分析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声称他解决了哲学中一直存在而没有得到明确答案的所有问题。这并非意味着《逻辑哲学论》先阐述了所有这些问题,然后再给出答案;相反,维特根斯坦认为,这些问题是语言使用者误解了我们语言的逻辑造成的。
如果有人能恰当地向那些因自由意志或灵魂不朽等问题而感到沮丧的人解释语言的逻辑,他们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毫无意义——这些问题消失了,因此,实际上已经得到解决。没有更多问题意味着没有更多问题!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声称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哲学的所有问题——将它们从我们的语言中消除。
《逻辑哲学论》的目标是表明“一切可以说的都可以清楚地说……[以及]对……思想表达的限制”(27)。
换句话说,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旨在将语言限制在只有有意义的事物上。
任何命题,无论其语法如何,只要不符合语言的限制,都是无稽之谈。维特根斯坦认为,首先阐明世界的形而上学结构,然后确定一个既逻辑完美又完全代表世界的语言的条件,就能实现这一目标。
这种完美的语言将能够表达世界内的一切,而不能表达世界外的一切。
我所发现的世界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来源:《巴黎评论》
在概述逻辑完美语言的条件的过程中,维特根斯坦得出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结论,我将称之为“作者命题”,关于表达任何关于自我内容的能力(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无能):
《逻辑哲学论》中这个命题的最终结果是,如果它是真的,自我就不能在完全代表世界的语言中得到表达。
这意味着什么?好吧,要么自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在世界之外,要么自我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因为自我就是世界,后者是唯我论的论据。
但是,说你的思想,你意识到的自我,在世界之外,这在直觉上是荒谬的。因此,似乎维特根斯坦是在争论后者——自我是世界,唯我论实际上是正确的。
唯我论是什么?
孤独的死亡思想,恐惧摧毁一切,威廉·布莱克,1790 年。来源: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传统意义上,唯我论指的是,只有唯一样东西存在,那就是你。
所有其他人都是你的想象的产物,是由你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你周围的世界取决于你的存在。在你之外的所有事物实际上都是你的延伸。没有你的“自我”,什么都没有。
然而,维特根斯坦式的唯我论与传统的唯我论不同。
在这里,区分维特根斯坦如何使用“我所发现的世界”和“世界”是有帮助的。后者独立于你的存在。没有你,它仍然存在。前者将与你的存在完全相同。有一个独立的“世界”,然后是其中包含的自我“世界”。
不幸的是,维特根斯坦并不总是很清楚他指的是哪种世界,因此本文将尽量澄清。
现在,必要的区分已经做出,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是什么让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如此有趣!
语言和世界的局限性
1930 年莫里茨·奈尔拍摄的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来源:奥地利国家图书馆数字馆藏
维特根斯坦断言,“我的语言的局限性意味着我的世界的局限性”(5.6),并且这种逻辑完美的语言和世界共享一种结构:逻辑。
换句话说,世界的局限性——自我的世界的局限性——与逻辑的局限性完全相同。逻辑并没有说明世界中存在或不存在什么,因为这不是逻辑的作用。它就像内部的脚手架,而不是拥有俯瞰视角的事物。它永远不会告诉你世界中的命题是什么。
相反,逻辑显示的是在世界中可以表达的所有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总和(5.61)。
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意味着成为语言中命题所代表的对象。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命题是“世界的图像”,只有当主体能够比较并断言命题的逻辑形式和世界的逻辑形式相同时,命题才是真的。
因此,主体可能会发现她想从作者命题中坐下来写这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她会做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哲学——无非是通过将命题与世界进行比较来“对思想进行逻辑澄清”(4.112)。
在写作过程中的某个时刻,主体会意识到自己“自我”的存在——如果她做得很好,必然会如此,因为她必须认识到这是她的语言,它是她的世界的界限。
对于一种代表世界的语言,需要有一个代表该语言的人。那就是她!因此,她可以放心的是,语言可以代表整个世界,而她,这个代表者,是存在的。
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
文森特·梵高,1888 年的《玻璃瓶中的杏花枝》。来源:梵高画廊
但不幸的是,当我们的主体准备在这本书中报告自己的“自我”时,她遇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难题。
当主体意识到自己存在时,她会试图表达命题“为了有一门代表世界的语言,需要有一个代表该语言的人”,但她发现自己无法做到。
她可以包含关于“哪些[我的身体]成员服从我的意志,哪些不服从”(5.631)的命题,但不能包含任何断言“自我”的命题,维特根斯坦称之为“形而上主体”。
为什么呢?好吧,这个命题需要一个人超越世界的界限才能得到验证。请记住,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你需要能够用逻辑完美的语言表达它作为命题,并验证其逻辑结构与物质世界相同。
没有办法在不将“自我”从世界上移除,并从上面俯瞰的情况下验证她的命题“为了有一门代表世界的语言,需要有一个代表该语言的人”。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
这本书的作者没有在“我所发现的世界”这本书中被提及,因为在“我所发现的世界”中没有发现形而上主体——所有发现的只有我的世界,而我是它的界限。
关于维特根斯坦唯我论的最后评论
朱塞佩·阿尔钦博尔多,1566 年的《图书管理员》。来源:维基艺术
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可能有一个坚硬的边界,但只有从世界之外才能知道这一点。因此,人们不能有意义地说任何关于世界作为一个有界整体的内容。然而,在边界内,“现实的界限是所有对象的总和。这个边界再次出现在……命题的总和中”(5.5561)。
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并不声称,其界限是所有对象和命题的总和的世界,与形而上主体是界限的这个世界完全相同。相反,形而上主体世界的界限包含在现实世界的界限内。
我不能谈论整个世界,因为我的个人经验只能接近这个界限,但永远无法触及它——类似于数学上的极限。
因此,维特根斯坦式的唯我论是一种“严格执行起来与纯粹的现实主义相一致”(5.64)的唯我论。
《逻辑哲学论》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对于一本声称语言界限之外的一切都是无稽之谈的书来说,它确实对整个世界说了很多话——你知道的,在语言的界限之外!
考虑到这一点,我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最后一句话:“不可说者,必须沉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