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关于永恒轮回(或永恒回归)的思想绝非独创。但他在对生命永恒重复这一思想的解读中奠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石。他究竟是希望我们将其理解为字面意义还是比喻意义,以及无论哪种方式,它对他的更广泛思想以及我们对它的回应有什么影响?然而,无论我们如何解读这个非凡的思想,它存在的可能性都是一个有趣甚至令人不安的思考对象。
恶魔的提问:尼采的永恒轮回
库尔特·斯托伊文约于1894年创作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肖像。资料来源:Bildnis Friedrich Nietzsche
“假如有一天或一夜,一个恶魔潜入你最孤独的孤独之中,对你说:‘你目前的生活,以及你所过的人生,你将不得不再过一次,而且要过无数次;其中不会有新的东西,但每一个痛苦、每一个欢乐、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叹息……都必须回到你身边——以相同的顺序和排列,’”尼采在他1882年的著作《快乐的科学》中写道。这就是他所谓的“最大的重量”,无论我们将其理解为字面意义还是比喻意义,其含义都极其非凡。
独创的思想?
一位无名艺术家创作的生命之轮(Bhavachakra)。资料来源:BBC
作为一位语言学家和前苏格拉底学派的学者,尼采精通早期哲学家(如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赫拉克利特相信万物的循环往复。他还熟悉西西弗斯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西西弗斯被强迫将一块巨石滚到山顶,但巨石却不断滚落,周而复始,无休无止。到尼采时代,至少在西方,这些思想已经过时,因为基督教及其线性时间观的影响。然而,尼采通过阅读阿图尔·叔本华(一位东方神秘宗教专家)的著作,也熟悉了循环世界观的思想。在东方,循环的时间观盛行,尼采的永恒轮回在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并不显得那么牵强附会。
因此,虽然尼采在他的著作中加入这种思想并非特别独创,但它在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需要更仔细的考量。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尼采在他最著名的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所说的内容时:“‘现在我死了,消失了,’你会说,‘在瞬间我变成了虚无。灵魂和肉体一样会死亡。但我所纠缠的因果关系的结又回来了——它会再次创造我!我自身属于永恒轮回的原因。我将再次来临,带着这颗太阳,这颗地球。’”
字面意义上的思想?
迭戈·委拉斯开兹约于1632年创作的《基督受难》。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的生命真的会永恒地重复吗?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尼采的永恒轮回时,就会出现这个问题。能否说我们的生命在没有任何偏差的情况下无限地重复?我目前过的生活就是我永恒地、一次又一次地过过的生活。虽然世界上一些主要宗教(例如佛教)主张以某种方式看待时间的循环和生命的轮回,但尼采的永恒轮回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不存在改变、偏差或变化的可能性——这并非转世为更好或更糟的东西,而是完全一样。永恒轮回的生活完全重复,与我们已经体验过的一切毫无差异。
来自中世纪晚期拜占庭希腊炼金术手稿的蛇形图。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试着自己想想这个问题。回想起你所享受过的极度快乐的时刻——初吻、快乐旅行的回忆、第一次抱起你的新生儿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能乐于重复的时刻。但它们的相反情况呢?没有人的人生能够完全摆脱痛苦——失去亲人、梦想破灭、身体疾病等等。在永恒轮回中,这些事情会无限地重复——好的和坏的。
古斯塔夫·舒尔策约于1882年创作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肖像。资料来源:谷歌艺术与文化
尼采曾说过“上帝已死”,对宗教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来世的否定。尼采似乎不太可能用自己从古希腊哲学和东方宗教中汲取的理论来取代数千年的神学推测。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尼采将永恒轮回视为宇宙如何运行的字面意义上的宇宙学理论,任何关于其字面意义的暗示都会被当前的科学思维所摒弃。然而,尼采对循环的时间观表示同情,并希望认真探究永恒轮回。他写道:
“朋友们!你的整个生命,就像一个沙漏,总是会反转,而且会永远流逝下去——漫长的一分钟时间会过去,直到所有促使你产生的那些条件在宇宙过程的车轮中再次出现。然后,你会发现每一个痛苦和每一个快乐,每一个朋友和每一个敌人,每一个希望和每一个错误,每一根草叶和每一缕阳光都会再次出现,以及构成你生命的万物结构。你仅仅是一颗尘埃的这个环,将永远闪耀光芒。”
有些人认为,尼采试图研究科学来进一步探索永恒轮回,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意图已被放弃。永恒轮回是他想要认真对待的一个思想实验,尽管它没有字面意义上的基础。那么,它的目的何在?
尼采的生命肯定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约于1818年创作的《雾中漫步者》。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对“最大的重量”进行思考,想象我们的生命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对于尼采来说是对我们是谁以及存在意味着什么的肯定和接受。他用一个法语词来描述对重复思想的理想反应:“amor fati”或“热爱命运”。永恒轮回,与其说是一个宇宙学思想,不如说是一个伦理学思想、一个情感思想、一个生命肯定的思想。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直到现在,甚至在生命的尽头——就是回顾一个既有肥沃土地也有崎岖土壤的景观。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永恒轮回的思想部分得到了发展,主要角色先知查拉图斯特拉身处高山和低洼的绿草如茵的牧场、森林和湖泊的阿尔卑斯山脉景观中。仿佛这片景观本身代表着我们被要求回顾的生活。这样做既是快乐,也是负担,取决于我们所过的人生。这是一个对我们每个人的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当面对尼采散文中提出的这一思想时,我们很容易接受他所提出的思考这一可能的挑战。
一位不知名摄影师约于1899年拍摄的尼采在病床上。
在尼采笔记的合集《权力意志》中,他写道:“第一个问题绝不是我们是否对自己感到满意;而是我们是否对任何事感到满意。假设我们对任何一个瞬间都说‘是’,那么我们不仅肯定了自己,也肯定了整个存在。因为无论是在我们身上还是在其他事物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如果我们的灵魂曾经像一根弦一样回响和震动过快乐,无论是一次还是仅仅一次,那么整个永恒都是为了促成这一事件而必要的——而整个永恒,在这个我们肯定的单一时刻,被称之为美好,被拯救了,被证明是合理的,被祝福了。”
“我们是否对任何事感到满意。”这是尼采要求我们思考的问题。他的意图是难以接受的。他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快乐时刻,值得经历许多痛苦才能实现。这种思想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是无法接受的,我们有理由问,这种思想与大屠杀或其他改变人生的事件有何关联。但对于尼采来说,关键在于此。永恒轮回是我们用来肯定(或否定)我们生活的方式。
弗里德里希·赫尔曼·哈特曼约于1875年创作的《弗里德里希·尼采》。资料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如果我们能够回顾过去,并愿意再次过这样的生活,接受我们的悲伤是我们享受快乐的代价,那么,根据尼采的观点,我们能够接受我们目前的情况,并且不再将我们的生活视为一系列相互分离的片段,而是将它视为我们身处其中的一个过程,一个我们可以肯定的过程。这种生命肯定的行为——德语中的“Bejahung”——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他认为基督教是生命否定的,因为它将重点放在来世,而不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刻。
对于尼采来说,最重要的是那一刻——一个能够自信地说,他们肯定了通过热爱命运而将他们带到那一刻的一切的人那一刻。尼采的个人传记绝非没有痛苦——他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的身体一直很差并且不断恶化,并且在他的一生中,其他人都没有认清他的才华。
埃弗特·科利尔约于1662年创作的《静物:寓意画》。资料来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尼采对自己人生的看法肯定与他关于永恒轮回的描述密切相关,他一定经常问自己恶魔所问的问题。对于尼采来说,永恒轮回既是“最大的重量”,也是能够让我们从过去解放出来的力量——能够接受我们生活中的一切,将它们视为将我们带到我们目前存在的时刻,拥抱“amor fati”和热爱命运。 “我的哲学带来了所有其他思维方式最终会消亡的胜利思想。这是伟大的培育思想:那些无法忍受它的人种将被判处罪行;那些发现它是最伟大福利的人种被选为统治者……”永恒轮回,对于尼采来说,无异于生命肯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