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尝试解答存在本身的意义,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哲学的面貌。他提出“此在”(Dasein)的概念,探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经验如何塑造我们对存在的理解。这本著作提出了许多深刻且难以解答的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存在意义的持续追问。
海德格尔其人
马丁·海德格尔,一位思想深邃且极具影响力的20世纪哲学家,1889年生于德国。他毕生致力于探索存在的本质,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1927年,他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存在与时间》,彻底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思路。书中,他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强调人与世界的存在方式。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外在的客体,更要关注自身的存在:在此意味着什么?我的当下体验如何?我是否真实地活着?
然而,海德格尔的人生也存在争议。20世纪30年代,他加入纳粹党,此举引发了对其哲学思想和道德观的激烈辩论。但无论如何,他对哲学的贡献是无法忽视的。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存在主义、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并对萨特、福柯、德里达等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项目:本体论的重新诠释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致力于重新诠释本体论——探讨存在本质的哲学分支。他追问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问题:什么叫做“存在”?这不仅关乎个体存在,更关乎存在这一概念本身。
海德格尔认为,以往的哲学传统未能真正解答这个问题。哲学家们并未关注存在本身的意义,而是转向考察具体的个体存在。
传统本体论,例如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倾向于建立分类体系,罗列各种存在的事物,却忽略了“存在”本身的含义。
海德格尔认为这是重大的疏忽,并试图加以纠正。他改变了哲学研究的焦点,不再延续以往徒劳无功的研究路径,而是为哲学提出了新的出发点。
海德格尔运用其导师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直接探讨存在结构,而非依赖预设或理论。
不同于胡塞尔关注意识结构,海德格尔将现象学用于探讨存在结构。他提出了“此在”(Dasein)的概念,来描述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
例如,“在世存在”的概念表明,我们对自身和事物的理解源于我们日常活动中与它们的互动。
他打破了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物二元”论,认为心灵与世界是彼此交织的方面,为理解“存在”提供了新的视角。
理解“此在”
理解“此在”对于理解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哲学至关重要。“此在”(Dasein),可译为“存在”或“在世存在”,指的是人类独特的生存状态。他们能够追问自身的存在——这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备的。但“此在”并非被动存在,它积极地与周围的一切互动。
“此在”的重要特性包括:在世存在、关怀(Sorge)和自我。在世存在指“此在”总是处于某种境遇之中,与周围的事物息息相关;他们并非从抽象的视角体验生活。
关怀将“此在”与其存在的潜能以及世界提供的实现途径联系起来。自我指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实现可能性)。没有人能替你完成自我认知,它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动态过程。
“在世存在”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至关重要。他认为,“此在”与其环境(Umwelt)紧密相连,而非将心灵与世界割裂开来。
这种联系不仅仅是认知上的,也是实践的和具身的。例如,木匠看到锤子,并非抽象地思考锤子,而是理解如何使用它来建造,因为那是锤子的用途——展现了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网络。
海德格尔认为,日常性(Alltäglichkeit)蕴含着理解“此在”的关键。我们的日常活动和社会交往揭示了我们存在的基本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此在”亲身体验着世界——它直接接触到最重要的东西。
因此,这些日常事件在理解“此在”方面至少与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重要。这种强调的转变是从主要思考理论等抽象概念转向关注人类的生活现实:我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很重要;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具有意义。
时间性概念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将时间性视为其哲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理解存在本身的背景。他认为,我们以时间性的方式存在。时间并非一系列孤立的瞬间,而是我们理解自身存在的方式。
海德格尔将时间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过去(已逝)、现在(显现)和未来(将至)。通过思考这三者的关系,我们就能理解过去的经验如何影响现在,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如何塑造我们的存在。
我们任何时刻的行动都受到过去经验和未来预期的影响。换句话说,时间是相互关联的!
人们对时间的体验方式有真伪之分。当个人被各种干扰或社会规范所束缚,迷失自我——海德格尔称之为“他们”——时,他们处于对时间的虚假状态。他们对每一刻的体验缺乏深度,只是随波逐流。
另一方面,真诚体现在对“向死而生”的认知上。认识到生命终将结束可能会促使我们诚实地思考时间性,思考我们是否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时间,抑或只是浑浑噩噩地度日。
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激励人们抓住个人成长的机会,并通过有意识地做真实的自己来真诚地生活。
“此在”与时间性的相互关联
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就必须理解人类存在与时间之间的联系,这揭示了我们自身的某种迷人之处。这种联系的核心是“超越性”(ecstasis)的概念。
在海德格尔的观点中,“超越性”描述了人类如何在时间中超越自身。它并非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视为相互分离的事物,而是认为它们共同塑造了我们是谁。
在这个超越性时间性的概念中,过去(海德格尔称之为“已逝”)帮助塑造了我们现在的身份和行为,而未来(“将至”)则为我们提供了目标或可能性,如同地平线。然后还有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显现”)。
举个例子:当你人生中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时,你会考虑你以前经历过什么(过去),以及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未来)。但你必须坚定地做出决定,这正是海德格尔认为“此在”在时间中存在为一个无缝流动的体现。
关怀(Sorge)的概念对于理解“此在”如何体验时间至关重要。关怀指的是“此在”存在的根本状态,包括对世界的关注和参与。这种关怀组织着“此在”存在的时间性,因为它总是关注要做的事情、要达成的目标和要完成的计划。
例如,一个人的职业轨迹可以通过其过去的教育、当前的工作责任和未来的目标来理解——所有这些都由一种潜在的关怀感引导。通过关怀,“此在”的时间性展开,揭示了存在与时间之间深刻的关系。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与时间性的含义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人类存在和时间的探索根植于他对“此在”和时间性的概念。“此在”(Dasein),意为“在那里存在”,指的是人类通过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对其提出质疑而独特地存在的方式。与传统思想家不同,它并非将心灵与世界分离——“此在”总是“在世存在”,积极地融入其周围环境。
同时,时间性是海德格尔用来指代我们遭遇存在本身的视野:我们存在是根本上的时间性这一事实。
他将时间呈现为一个由过去(已逝)、现在(显现)和未来(将至)组成的三部分结构。这三个维度动态地相互关联,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我们如何与世界互动。
通过连接“此在”和时间性,海德格尔揭示了一个更大的图景,在这个图景中,我们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可能性都是同一流体过程的一部分。意识到这一点促使我们过一种真实地表达我们是谁的生活——作为存在终将结束的存在——并做出具有意义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