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耶稣的生活和事工与主流基督教所宣扬的神话般的、精神上的基督的更保守的愿景形成对比,后者与政治问题脱节。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地区——公元1世纪现在的巴勒斯坦——耶稣像是一个激进的、革命的人物,挑战了罗马的统治。耶稣的信息是关于人类的激进包容的愿景。他的教导面向被遗弃者和边缘化者,告诫人们不要贪婪,不要将对金钱的爱置于对上帝的爱之上。虽然如今,他的激进遗产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被制度化的解释所稀释,但他行动和信息中的革命精神在他的生平故事中依然存在。
耶稣是反对既定秩序的革命者吗?
弗拉·安吉利柯(圭多·迪·皮耶特罗)的《受难》,1420-23 年。来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主流基督教倾向于否认历史上的耶稣的革命意图,而是将他描绘成一个纯粹的精神人物。然而,他在罗马控制下的犹太地区的审判和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一个毫无疑问是政治性的故事。
首先,罗马人将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保留给叛乱者和逃亡的奴隶。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尸体被公开展示,以恐吓大众,并强化罗马至高无上的力量。耶稣是一位深受平民爱戴的人物,是富人和权贵眼中的一根刺,是失势者的保护者。仅凭这些属性,他就可能对罗马帝国统治构成威胁。
更糟糕的是,耶稣是弥赛亚民众运动的煽动者。他呼吁建立“上帝的国度”被认为是对罗马统治权的直接挑战。他在头上被放置了一个写着“犹太人的王”的牌匾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突显了罗马人将耶稣视为革命者的观点(Aslan,2014)。
耶稣的激进教导是什么?
詹姆斯·蒂索的《法利赛人和撒杜赛人来试探耶稣》的细节,1886-94 年;约翰·蒂索的《法利赛人家的饭食》,1886-96 年;詹姆斯·蒂索的《从圣殿中赶出商贩》,1886-94 年
在古代的伦理教导中,比如耶稣所熟悉的希腊人的伦理教导,道德关怀主要局限于家人、朋友和被认为是社会平等的人。耶稣成长于其中的犹太伦理传统将利他主义扩展到所有以色列人。
耶稣本人采取了激进的步骤,将同情心扩展到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帮助有需要的人不被视为一种美德;它被描述为人生的最终目的。与古希腊追求幸福(追求自我实现、快乐的生活)的理想相反,耶稣教导说,道德行为的目的在于取悦上帝。
正如巴特·埃尔曼(2023 年)所描述的那样,耶稣的教导是“末世论的犹太伦理”。作为一个末世论的犹太人,耶稣相信末日即将来临。只有那些放弃物质利益,并通过完全和无私地为他人而活来献身于上帝的人,才能进入天堂国度。
耶稣论财富和贪婪
詹姆斯·蒂索的《从圣殿中赶出商贩》,1886-94 年。来源:布鲁克林博物馆
在耶稣最激进的批评中,有那些谴责“爱钱的人”和人类贪婪的批评。在路加福音(16:13)中,耶稣宣称,“没有一个奴仆能侍奉两个主人”(上帝和财富),强调上帝和玛门(财富)是彼此不兼容的效忠对象和欲望对象(Pickett,2009)。
在希伯来语中,Mammon 意为“金钱”,在新约的亚拉姆语中,这个词通常被理解为指物质财富、金钱和对贪婪的追求。因此,玛门象征着一个受竞争驱使、与自我利益脱节的世界。耶稣关于相互依赖、分享和友爱的信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对耶稣来说,追求财富胜过精神上的伟大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过失,而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对玛门的热爱为一个竞争系统铺平了道路,该系统有利于“有”者而不是“没有”者的特权。贪婪是一种腐蚀力量,与耶稣呼吁过上充满共享的富足和神圣的交融的繁荣生活背道而驰。
激进的包容性
彼得罗·佩鲁吉诺的《基督受洗》,1482 年。来源:维基共享资源
耶稣的激进包容性挑战了他那个时代的宗教和文化规范——正如它今天挑战我们一样。他拥抱了那些被社会抛弃的人,与麻风病人交往,赦免罪人,医治瞎子和瘸子。例如,著名的善撒玛利亚人比喻将一个可憎的外国人塑造成英雄。
耶稣对那些被认为毫无价值和无用的人的爱,对被遗弃、被蔑视和被边缘化的人的爱,强调了对部落忠诚度和自我的一种排斥,转而支持普遍的人类联系。耶稣的信息很明确。他认为,“他人”不是敌人或陌生人,而是邻居和朋友。
他激进、革命性的信息要求对弱者、受压迫者和被遗弃者的同情,优先于对部落、习俗或传统的忠诚。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教导,耶稣提供了一种激进的爱和包容的愿景,这种愿景在今天仍然像在他的时代一样具有挑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