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历史上举行的七次大公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各地基督教徒所持有的正统信仰。罗马天主教、东正教(以及相关和类似的教会)和许多新教教会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这些会议的合法性,认为它们已经制定了标准的基督教信仰,尤其是在与三位一体和耶稣基督的神性有关方面。这些会议都是在现在土耳其的领土上举行的,这里是犹太以外最早传播基督教的地区之一,在公元 70 年耶路撒冷沦陷之后,以及在新约时期,一些使徒在此传播福音。
召集大公会议
君士坦丁大帝,罗马帝国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和家庭成员,照片由 Merulana 拍摄,来源:维基百科
教会的大公会议通常是由罗马皇帝召集的,他们希望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宗教和平。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帝也是教会的一部分,在宗教问题失控时有一定的权力召集会议。君士坦丁一世召集了尼西亚会议,教会人士的开支通常由帝国的国库支付。每次会议都倾向于针对当时流行的异端邪说。
七次大公会议
尼西亚会议,公元 325 年,来自希腊梅特奥拉修道院,照片由 Jjensen 拍摄,2008 年,来源:维基百科
这些会议是:尼西亚会议 – 公元 325 年,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会议 – 公元 381 年,以弗所会议 – 公元 431 年,迦克墩会议 – 公元 451 年,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会议 – 553 年,君士坦丁堡第三次会议 – 680-681 年,以及尼西亚第二次会议 – 787 年。下面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每一场会议。
尼西亚会议是基督教教会第一次大公会议,它是为了应对亚流派异端邪说而召开的,该异端邪说认为耶稣基督是一个被造者,而不是三位一体中神子的神。会议在古代比提尼亚的尼西亚城(现为土耳其伊兹尼克)举行。
君士坦丁堡,大约在 10 世纪的样子,由安托万·埃尔伯绘制。来源:生动地图
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会议是一群基督教主教在君士坦丁堡(现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集会。该小组讨论了阿波利纳利斯异端邪说,该异端邪说认为耶稣基督没有人类灵魂,而是被约翰福音中所描述的“道”所取代。
以弗所会议处理了巢主义,这是一个关于玛丽亚,耶稣的母亲,是否应该被恰当地称为“神母”的争议,这并不一定指的是玛丽亚的地位,而是关于耶稣是否为三位一体中的神子的圣三位一体之争。
迦克墩第四次大公会议,由瓦西里·苏里科夫绘制,1876 年。来源:维基百科
迦克墩会议是七次大公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会议,也是记录最完备的会议。迦克墩会议处理了巢主义和单性论,单性论认为耶稣基督只有神性,而不是人性。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会议进一步处理了巢主义及其余波,这场余波导致了西方教会和一些东方教会之间的分裂,这些东方教会坚持某种形式的巢主义,并且在政治和其它方面也与西方教会存在问题。
描绘君士坦丁堡第三次会议的图标。来源:善行目录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会议是另一场处理东西方教会之间持续分歧的会议。在这里,单能论 – 基督拥有一个“能力”,同时拥有神性和人性,以及单意论 – 基督只有一个意志而不是两个一致的意志 – 都被谴责了。
尼西亚第二次会议处理了毁像运动 – 认为不应该在基督教礼拜中使用圣徒的图像或偶像的信仰。毁像运动一直是教会内部的一个问题,但到公元 8 世纪末,偶像的流行程度有所上升。在尼西亚会议上,对偶像的敬拜被认为是正确的。
## 七次大公会议:一个深入的 研究
这七次大公会议在基督教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们对世界各地基督教徒的信仰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们也为理解教会历史和神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窗口.
**深入了解每场会议:**
* **尼西亚会议 (公元 325 年):** 这场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亚流派异端邪说,该异端邪说认为耶稣基督不是神,而是被造的。会议通过了尼西亚信经,明确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并确认了耶稣是神子,与神父同质。这场会议奠定了基督教神学的基础,并对后世基督教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君士坦丁堡第一次会议 (公元 381 年):** 此会议主要讨论了阿波利纳利斯异端邪说,该异端邪说否认了耶稣基督的人性,认为他只有神性. 会议确立了圣灵的神性,并重申了三位一体的教义。这次会议还进一步完善了尼西亚信经,使其成为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文本之一。
* **以弗所会议 (公元 431 年):** 这场会议主要处理了巢主义异端邪说,该异端邪说否认了玛丽亚是“神母”,认为耶稣基督有两种本性,一个是神性,一个是人性,而不是合二为一。会议谴责了巢主义,重申了玛丽亚是“神母”,并且确认了耶稣基督的神人合一。
* **迦克墩会议 (公元 451 年):** 这场会议是最重要的大公会议之一,其主要议题是解决单性论和巢主义争端。会议最终宣告了“迦克墩信经”,确认了耶稣基督是神人合一,拥有神性与人性,且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场会议对基督教神学和信仰产生了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 **君士坦丁堡第二次会议 (公元 553 年):** 这次会议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打击巢主义异端邪说,并巩固迦克墩会议的成果。会议谴责了那些反对迦克墩信经的人,并重申了教会的正统信仰。
* **君士坦丁堡第三次会议 (公元 680-681 年):** 这场会议主要处理了单意论异端邪说,该异端邪说否认了耶稣基督拥有两种意志,即神性意志和人性意志。会议谴责了单意论,并申明了耶稣基督具有两种意志,两者和谐一致,互不冲突。
* **尼西亚第二次会议 (公元 787 年):** 这场会议主要处理了毁像运动,该运动反对使用圣徒的画像和偶像。会议恢复了对圣像的敬拜,并确认了它们作为信仰和崇拜的辅助工具。
## 大公会议的历史意义
七次大公会议不仅在基督教神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对教会历史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 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性:**
在早期基督教历史中,各种异端邪说不断涌现,对基督教信仰构成了威胁。七次大公会议的召开是为了澄清和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正性,确立了教会的正统信仰,并为后世的基督教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推动教会的统一:**
这些会议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教义问题,而且也促进了教会的统一。虽然会议中也存在着争论和分歧,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在基督教信仰的框架内达成共识,从而维护教会的整体性。
**三、 塑造基督教文化:**
七次大公会议对基督教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议的决议和信经成为了基督教信仰的基石,并影响了基督教艺术、音乐、文学和哲学的发展,塑造了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核.
## 大公会议的局限性
虽然七次大公会议在基督教历史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它们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 主教的政治影响:**
在一些会议上,主教的政治立场和利益会影响他们的决策。例如,在迦克墩会议上,一些主教的政治立场导致了对单性论的谴责,而这并非完全出于神学上的考虑。
**二、 对异端邪说的处理方式:**
一些会议对异端邪说的处理方式过于强硬,导致了一些信徒的被迫害,例如在毁像运动中,许多人被迫害或处死。
**三、 对教会的内部冲突:**
一些会议的决议在教会内部引发了争论和冲突,例如迦克墩会议后,教会分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而这种分裂一直延续至今。
## 七次大公会议的现代意义
七次大公会议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现代意义。
**一、 维护基督教信仰的基石:**
这些会议所确立的教义和信经仍然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它们为我们理解基督教信仰提供了框架和指引。
**二、 促进基督教之间的对话:**
在当今世界,基督教信仰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分歧。七次大公会议的召开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促进不同基督教信仰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三、 推动教会的更新和发展:**
七次大公会议的精神,即坚持信仰真理,寻求教会的统一,仍然是激励教会更新和发展的动力。
## 结语
七次大公会议是基督教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对教会信仰、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些会议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基督教信仰和教会历史的珍贵资源,并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